在排灣族語中,「vasa」是山芋頭的意思,但更深層的內涵,其實是開闢出可以行走的路徑,也意味著,生命開路的美意。一層層的排灣族芋頭文化,在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的新書中,被圖解與紀錄。
(藝術家 撒古流‧巴瓦瓦隆 排灣族:
那這16種品種(芋頭),我發現逐年在減少當中,因為那種過去的傳統農業已經式微,不再留意這種斜坡上的種子,倒是很習慣從都會區迎來這些食物,這樣情況有可能芋頭的品種會漸漸地少,甚至會消失,所以我覺得這是滿可惜的事情。)
翻開新書,不僅可以看見大量由撒古流手繪而成的圖像,也試圖道出,在當代科技快速發展下,如何為部落古老的芋頭品種,尋找新的契機?
(政大民族學系主任 王雅萍:
經過大概二十幾年的努力,今年再出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又再往自己的文化母土再往裡面挖,那我們需要的這個就是,在原住民族文化裡面,這叫作自己的傳統智慧,以排灣族主體去敘述,他們對不同植物或動物的分類方式。)
分享會現場,吸引不少讀者與教育工作者前來取經,包括資深媒體人丹耐夫正若,也藉機分享,台灣原住民族與大自然的互動關係,其實蘊藏各樣智慧。
(資深媒體人 丹耐夫正若 排灣族:
我們跟大自然,我們跟樹跟動物,確實是有我們的對話的方式,我們看到它是怎麼樣了以後,我們也要怎麼樣跟它對話,其實這個部分裡面,撒古流是特別有恩賜的,如果能夠把這樣的語言,它在跟我對話這件事情,能夠下一次把它弄起來會是更好。)
撒古流也補充,透過這本新書,希望讓下一代認識,原來在當今的原鄉斜坡上,還有10多種不同品種的山芋頭,它不只能被食用,甚至蘊含著祖先千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