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2
記者
zemzem (古聖典) 台東海端/台東市

中斷13年南橫通車 地標字"啞口"變"埡口"引熱議

poisua nganai na Nanhʉng 啞口 kara 埡口 kara

南橫公路中斷13年後,在5月1日開放通車,單日有高達5千多輛車次湧入,除了造成南橫難得大塞車景況,不少民眾在網路上提到南橫埡(ㄧㄚˋ)口,跟大家平常習慣說的啞口不同,引發熱議,也有人翻出以前跟路標合照,證明之前真的叫啞口,對此公路局表示,根據教育部字典解釋,啞口是錯誤用法,因此才會正名,把它叫為埡口。

遭受莫拉克風災重創的南橫公路,歷經13年逐段修復,終於在今年5月1號,有條件開放全線通車,湧入大批車潮人潮上山朝聖,尤其是位處最高點、海拔2,722公尺的地標「埡口」,群山綿延、雲海環繞,堪稱人間仙境,絕對不可錯過,但有眼尖的民眾發現,過去的「啞口」,怎麼變成了「埡口」,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民眾 涂小姐:
caucau
涂小姐
啞口有(去過)大概20幾年吧,是一個口字旁,然後一個亞洲的亞)

(關山工務段長 陳克劼:
kung-'u tuan-cang
陳克劼
應該確認起來,之前的口字旁是打錯了,就趁著91年,所有標示牌面要放音譯,把它改成土字旁)

拿出民國57年的地圖一看,上頭確實也寫著「埡口」,與新設立的石碑用字相同,就竟兩字差異在哪,為何判斷口部啞是誤用。查閱教育部字典,口字旁的唸做ㄧㄚ或ㄧㄚˇ,是狀聲詞或是沒聲音的意思,至於土字旁的則唸做ㄧㄚˋ,多指兩山間狹小之處,常用於地名,因此統一正名為「埡口」。

(關山工務段長 陳克劼:
kung-'u tuan-cang
陳克劼
因為台灣很多其他的地名,埡口的部分,也都是土字旁)

(民眾 涂小姐:
caucau
涂小姐
埡的感覺不太熟悉,可能以後會搞錯)

(民眾 劉先生:
caucau
劉先生
還是習慣口字旁,因為以前知道就是口字旁)

南橫公路復通,勾起許多人舊時回憶,現在就連地標用字都成了熱話題,公路總局藉此機會修正錯字,但也強調民眾早已習慣啞口唸法,只要聽得懂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