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Iku lo'oh(張治平) 台北市/雲林斗六

會考國文解答呈單一史觀 原民學者有話要說

國中會考在昨天(22)結束,現在就有原民學者就發現,在國文考科的題目中,有一題闡述原民服飾的演變,但解答卻僅呈現單一觀點,針對這樣的試題設計方式,現在原民學者也有話要說。

111年國中會考在22號正式落幕,但翻開111國中會考,國文考科的第三題,題目闡述台灣原住民族服飾受漢人影響的轉變,並從布料講述,"台灣原民的布料只有形制屬傳統或較現代的分別,而受到漢人的影響,服飾產生了不同的樣式"。學生則需要針對文意,選出最符合該文章主旨的選項。雖然正確答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可融合並產生新的火花",但這個解答看在原民學者眼裡,仍待有加強的空間。

(東華大學民發系副教授 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 布農族:
我們現在一直講全民原教,全民原教 那我們要去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上原漢關係的一面,當然有好的一面,可是那個比較黑暗的一面,我們還是理解,你這個題目的設計,可不可以再引導一般的學生,去思考背後的意涵,它背後的殖民意涵,而不是只是字面上,各種文化碰撞比較好的一面)

(高中老師 Neqou Sokluman 布農族:
我覺得這個題目有一個滿大的問題,就是那個概念的釐清,那漢人其實他也受到各式各樣,四面八方的文化融合,然後再來跟東西文化的這個交流,彼此都已經是一個,互相攤在 全球文化彼此交流的,一個圖像裡面,所以單純只是拿台灣的原住民,再來拿一個漢人這個概念,去做題目的設定的時候,好像滿刻板的)

原教法第27條明定"學校相關課程、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但如何在試題中呈現多元觀點,並去掉刻板化的族群印象,學者也給出建議。

(東華大學民發系副教授 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 布農族:
比如說他可以問兩個問題,當然你字面上的意思是什麼,可是你可以在題組裡面,再設計第二個問題,可是如果你從原住民的角度的話,你會怎麼去解讀這個現象,這樣才比較有教育意義)

(高中老師 Neqou Sokluman 布農族: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題目,落在人與環境的關係,比方說傳統原住民他們的穿著 衣飾,有的是從苧麻 有的從打獵的獸皮,或者是樹皮取的,作為他們服飾的一個材料,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比方說人類文化 文明的形成,從人與環境的,人與生態的關係裡面去,看到文明如何被建造)

陳張培倫也表示,在台灣,學生學習的方向大多以考試內容為主,把關考試題目中多元文化的呈現,也許更能促進落實108課綱以及原教法的設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