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路創作藝術工寮集結9位來自臺灣各地不同族群的青年團員,以各自的生命經驗在花蓮、在銅門,一起學習和創作。以Gaya的精神與世界觀、儀式的力量與視角,創造一種永恆的信念與凝聚力,形成這次的《Msqun聚人計畫:轉生時刻》特展。
民眾在藝術品旁邊,揣摩創作者的心境, 彷佛讓人走進另一個心靈隧道。這裡是"Msqun聚人計畫:轉生時刻"的展覽現場,由9位新銳創作者藉由不同素材,分別展現跨領域的當代議題。
運用黑色線條抓住破碎的門窗,詮釋創作者內心對於身分認同的渴望,希望藉由親人過去的生命經驗來探討,外省與原民後代在部落生存的處境。
(參展藝術家創作者 Temu Basaw (黃林育麟) 泰雅族:
之於我爺爺,我認同我自己,我也希望把祂這種精神慢慢賦予我自己帶回部落,所以作品的形象就是用祂的工具,祂過去使用的任何東西,建構起他以前的家,這是我的企劃,所以我要證明這件事情就是,實踐可以模糊掉血緣(認同)這件事情。)
第一次製作大型裝置藝術的Tumun表示,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意外的把內在自我重新剖析、重組進而認識自己,更加堅定持續傳統織布的動力。
(參展藝術家創作者 Tumun Buru (謝郁雯) 賽德克族:
我們兩個是不一樣的人,但是我們因為織布然後變的更緊密,其實這件作品,也是我跟我自己的對話,它也可以代表我跟我阿嬤之間的連結。)
策展人提到,9位藝術家藉由藤編、織布、玻璃纖維等各類的素材來進行創作,這也是兒路創作藝術工寮首次走出自然環境,來到展場空間進行策展。
(策展人 東冬‧侯溫 太魯閣族:
透過這九位年輕的原住民創作者,也透露出不管從性別,不管從信仰,不管從當代雜龍的處境當中的一種新的觀點出現,所以我們在這個展覽裡面,我們又有一個新的命題叫轉生時刻,最重要的是這一次的展覽,主要是讓他們來學會怎麼樣用創作來表達他們自身的處境。)
除了藝術展覽之外,這次也安排三個場次的工作坊,拉近創作者與觀者的距離。本次特展即日起到6/5為止,邀情各界朋友前來欣賞年輕創作者們的藝術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