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要達到淨零排放,台灣準備好了嗎?5月中《氣候變遷因應法》才送進立法院審議,其中原民立委跟民間團體就發現,條文中缺乏原民監督角色,28號原民團體舉辦氣候最前線的影展,談論氣候變遷下原民的生活樣貌。
氣候變遷因應法,5月中從行政院送進立法院聯席審查,涉及土地、氣候等轉型正義,在現行法條中卻不見原民角色,這讓立委跟原民團體在法案邁入逐條審查前不斷向中央呼籲,正視並保障原住民族在氣候變遷下的權利,5月28號原民團體也舉辦氣候變遷影展,呈現台灣氣候最前線,脆弱族群受衝擊的樣貌。
(原住民氣候變遷聯盟發言人 Namoh Nofu 阿美族:
現有的法律裡頭,第一個是忽視掉原住民族的自然主權,第二件事情是氣候利益的回饋或是它利潤的分潤的問題,也沒有放到法條裡頭。)
而在影展中,關注原住民族人權與國際氣候變遷議題的與談人,也分享自身觀察與參與經驗,並表示氣候變遷原住民族並非全然是受害者角色,反而是擁有災後迅速回應,以及用傳統文化知識來支撐氣候變遷的民族。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 Tuhi Martukaw 卑南族:
其實在部落裡面就有這樣的應變機制,就會去巡視像是現在水保局有網路監測系統,監測潛在土石流的溪流,我們都會有人去監測,這個就是我們災後迅速的回應,這個其實源自於我們傳統文化裡面,對家園守護還有互助的精神。)
然而國內《氣候變遷因應法》一讀已經完成,原民角色是否能在法條文中被看見?還有待政黨協商時,納入並進行調整。而近期聯合國也提出新策略,目標是要各國加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加速可再生能源轉型,希望儘速降低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但各國如何看待這項政策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