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tut kngkla kndsan quri tminun Truku ka 3 kuyuh
認識萬榮的好人文,太魯閣族耆老說編織而成的布毯,代表著編織的神布滿大地,有愛有祝福的同在。太魯閣族3位不同年代的織娘,有文面耆老、高齡編織老師以及編織部落地景的年輕人,將述說著布毯種下文化線的編織夢。
(砰砰 來織布 砰砰 來織布)
(我們要把先祖的技藝傳授下一代,如此文化的藝能才能代代相傳,這個織布機聲音很響亮,有序,腳用力頂住地機再往下砰砰,腳用力頂住。)
早期太魯閣族的家庭,一大早便會聽到織布機傳來砰砰的聲音,那便是婦女在織布了,來自萬榮鄉萬榮部落,高齡80歲的織女許美珠正唱著織布歌,邊傳授學員使用織具方式,因年事已高無法再坐著織布,但仍然不忘織布的傳授使命,利用早期傳唱的織布歌謠,提高學員學習織布的趣味,而歌詞內容就是手織太魯閣族文化線的步驟。
(花蓮萬榮部落編織耆老 Yusi(許美珠) 太魯閣族
Emptgsa tminun 花蓮萬榮
Yusi(許美珠) Truku
其實處理的步驟很多,要捲線、紡紗,做成捲線團後織布就不亂了,先理線再捲線,你看就很順了,其實它必須經過10種的步驟,就可以製成衣服了,這個苧麻線,上天真的很眷顧我們,當缺乏衣服穿的時候,就讓我們學到製衣的技術,不過一定要用灰燼煮過,才會變白色,就像展示架上的衣服那麼白,那都是我親手作的白布,當逢歡慶時節的時候,不論男女族人一律都會穿著白底的傳統服飾與會。)
(利華教會牧長 Lituk Karaw(邱美珠) 太魯閣族
Mtabug rahul 利華
Lituk Karaw(邱美珠) Truku
我是在萬榮部落認識Yusi織女,她的織布技藝是族人的學習典範,她對學員們都很親和也很有耐心,她會把所有織布步驟編成傳謠,我們也就有好心情學習織布,她也會叮嚀學習織布的時候,仔細聆聽老師的技法,自然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圖騰。)
織女許美珠很自豪的表示早期太魯閣族所織的紋路,象徵著家族的心靈圖騰,獨特風格的手織白底族服,可以說是世上絕無僅有。
(故事的開始就是從地圖開始,那你看這是我們支亞干部落,那這是主要的道路的那個立體地圖,它的那個地圖,其實繪製的人也是我們太魯閣族人。)
另一位住在西林部落地圖的發起人Ipiq,因為從事原住民族青年組織工作,也喚醒了自己內心最深的渴望,透過田調的部落耆老轉述,原來奶奶超群的編織技能才是部落之最,在決心找回奶奶編織技藝的同時,慢慢找回過去有感的生活記憶。
(織女 Ipiq Matay 太魯閣族
Emptgsa tminun
Ipiq Matay Truku
右邊是我的奶奶Biyang Rabay,左邊這邊放的是我爸爸的織具,我在2016年開始學織布,可是學織布之前,滿投入在原住民族青年組織的工作,我在做立體地圖這幾年會發現還是找不到,自己最切身關係的經驗跟記憶是什麼,譬如說我對傳統領域的認識,好像跟我的家跟我的成長經驗比較沒有直接的關係,我還是不知道,到底我阿嬤那個時候跟部落的關係是什麼?我阿嬤跟部落的關係是什麼?我爸爸跟部落的關係是什麼?那我跟這個部落的關係是什麼?我其實在那個訪談過程發現,很多部落老人家對我的認識都是在我奶奶很會編織,甚至是我的爺爺很會做織具,我小時候對奶奶在織布印象很深刻,但是等到回到部落開始認識,開始想要去認識部落的歷史文化,發現其實這些老人家講出來的故事,是我很曾經很熟悉我奶奶的那一面,我自己會覺得有一點感觸就是,我怎麼是到這個時候才知道它跟我的生命那麼近。)
(織女父親 Matay 太魯閣族
Tama Ipiq
Matay Truku
我很訝異她竟然在織布,真的非常認真投入,晚上也記筆記畫圖,很投入的練習編織,當我望眼看她的時候,感覺織布身影很像我媽媽早期織布的模樣,當時也看到她的織具非常不足,也只剩地機,所以我也練習製作她需要的織具。)
3位不同世代的編織知識,可以看到太魯閣族編織生活概念、靈橋的意涵、菱形紋的勤勞、綿延與凝聚的母性紋路。文面耆老臉上的文化印記、編織耆老Yusi(許美珠)在布毯上種下文化、lpaq的支亞干部落編織地景,正連繫著人與人、人與土地,將持續譜繪出獨特風采的文資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