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影響之下,國際各大藝術節不是停辦就是延期,終於在今年有最受矚目現代舞蹈交流平台之一的"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更是邀請蒂摩爾古薪舞集跟TAI身體劇場進行演出與交流。
兩年舉辦一次的''德國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是全球最受矚目的專業現代舞蹈交流平台之一,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停辦,今年,捲土回歸! 獲選邀請於現場演出及參與新作提案的原民團體,是來自屏東的蒂摩爾古薪舞集,以及花蓮的TAI身體劇場。
(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共同策展人 周書毅:
台灣的原住民的當代舞蹈的創作者,其實發展地越來越成熟,透過台灣舞蹈平台的角色,然後去推薦節目,那就很幸運地在 杜塞道夫的舞蹈博覽會,然後他們就選擇了兩個節目,那正好都是原住民的當代舞蹈作品)
而在疫情衝擊之下,蒂摩爾古薪舞集都沒有放棄進行創作,更是創團以來,首次與藝術家進行合作,以作品"去排灣",到德國當地民眾交流。
(蒂摩爾古薪舞集藝術總監 Ljuzem Madiljim 排灣族:
這個作品其實就會帶著大家,進入一個不一樣的空間跟領域裡面,那大家在看這個作品的時候,有時候大家對原住民的文化,或者是原住民的藝術,都有很多自己的想像,所以林文中老師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大家可以去思考這個作品的一些想法,對於自己 對於原住民,對於文化的一些不同的思考)
而參與新作提案的TAI身體劇場,也將透過與印尼舞團攜手合作的作品"Ita"、"AriAri",帶領大眾探尋著全人類的共鳴。
(TAI身體劇場 Watan Tusi 太魯閣族:
從語言跟不同的身體脈絡,然後去談 什麼叫做我們,然後什麼叫做,就是大家在一起的那種感覺,然後我覺得,有時候是在過程當中,找到一種差異性的不穩定性,然後因為不穩定性,有造成一些縫隙,然後造成我們可以連結在一起,然後從過程當中,可以找到或探尋一些所謂人的共同性,然後怎麼樣去面對這樣的問題)
"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預計在8月31日到9月3日展開,期盼透過原民舞團,打開台灣與世界交流時代經驗與創作反思的全新平台,展現台灣當代舞蹈的動能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