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記者
周幸儀 黃慧如 陳民紋 許珍瑋 / 花蓮新社

噶瑪蘭季節限定 新鮮飛魚乾上菜囉

Raybautan bulan bulbulan na kebalan tu nengi qanan sauR

新社部落在舉行過海祭之後,隨即迎接的就是飛魚季了。這個季節幾乎是男女總動員,男性出海捕抓飛魚,女性則是在船隻靠岸後,接續處理漁獲,要的就是迅速留住海味的鮮甜。這次我們到了新社漁港看見噶瑪蘭膠筏如何滾下海、爬上岸,也跟著漁船出海,體驗海上作業。當然還不能錯過美味的烤飛魚,透過鏡頭帶大家先看為快。

每年4、5月新社部落噶瑪蘭族,會在祖先上岸處以及出海捕漁港口舉行海祭。除了緬懷祖先的當初辛苦乘船遷徙,遙念故鄉之外,也為接下來的飛魚季祈求豐收、平安。

巡視船身、整理漁網、檢查膠筏引擎,當然還要檢查陪伴漫漫長夜的好朋友收音機功能是否正常,一切都馬虎不得。

(船主 噶瑪蘭族
siipaz ay zinRo Kavalan
我剛剛裝,電線斷掉了,所以都會再檢查一遍,(這主要是供應哪邊的?)電燈跟發動引擎啊,因為它這種引擎有啟動馬達。)

捕魚的漁網看似輕盈,但是整理好後一大包的重量,大哥說有100公斤以上,需要2個人一起扛上船。捕飛魚的漁船,通常是在傍晚5、6點出航,小小的膠筏漁船,因為船身不入水裡,隨著海浪大小,搖晃程度也不一樣。我們採訪這天,船大哥說這幾天南風強,海面風浪大,對於漁汛跟海上作業,其實有很大的影響。

(船主 噶瑪蘭族
siipaz ay zinRo
昨天的風,南風比較大,今天比較沒有南風,會造成流水不定啊,(所以造成怎樣?魚會亂跑喔?)嗯,就看比較沒有流水的地方,流水不會太強的地方,(飛魚不會跟著流水走喔?)會啊,太強,我們的網子會浮起來啊。)

新社部落的漁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當初噶瑪蘭人要求設置港口出海,不過因為與鄰近港口的距離太近,只能以傳統慣習需求方式設計,出海口太小。加上海浪堆積作用,灘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船身水管在進出港口,很容易就壓破管。不僅傷財,也延誤了出海的時機。

(漁民 Imas(潘銀河) Kavalan
paRaybautan
一般我們大概都是在要海祭的時候才淨灘,之後,我們抓魚的時候,抓魚的時候,如果浪大如果竹排沒有辦法出去,我們就要淨灘,這個淨灘很不一定,只要浪大我們就會淨灘了,因為你沒有辦法用人工,一年差不多5次到6次,有啦,鄉公所規模比較大的,鄉公所有在出經費,有時候漁會也有,可是其他的,其他的都是我們吸收啦,有時候沒有很多的石頭都是我們在吸收。)

今年進出新社這個港口的膠筏,約莫5到6艘,因應漁港環境,噶瑪蘭人發明了一套方法,讓漁船「滾」下海。

(新社部落耆老 Ukud(周智惠) Kavalan
benaRqian Kavalan
每次出海捕魚船的下方,放一個長型滾筒做為推船的輔助工具,這樣推比較輕鬆,上岸時也這樣,早期人多用扛的,因為船身也比較小,現在魚船比較大,下面放滾筒船用機器拉推一下就會滑動,以前是竹筏,竹子做的比較輕,人多的時候多半都是用扛的。)

靠著滾輪,漁民們同心協力,將漁筏推下海。過程中十分順暢,卻都是默契。有人發號施令,注意滾輪何時移位,更換大小。當然推船的人還要留意腳下,滾輪壓住腳可不是鬧著玩的,還沒出海可能就成了傷兵。

(ukud 周智惠 噶瑪蘭族
benaRqian Kavalan
現在捕魚不像以前,早期我們要出海的,總是會以虔敬的祈福儀式,告知掌管海洋的海神,不僅僅是出海時祈福,到了海上作業,開始放網也會做一次,希望在祂的指引下,出海捕魚會順利平安,如果繼續放網也會持續做簡單的祈福,能夠滿載豐收,保佑一切海上作業都能夠順利平安,所以每每出海捕魚就會做這些儀式。)

所有的船隻都出海了,唯獨一艘孤零零的留在港口。在拍攝的前一天,Imas大哥的船出海捕魚,上岸時未留意,石頭弄破了船管。趁著港口人丁眾多,請大家一起協助修船。捕魚人的風險,除了要跟海浪搏鬥,船損也考驗著捕魚人。

黃昏而出,天色轉換成了披星戴月,漁船在海上的作業時間約4到5小時。出海的船隻都有自己習慣的作業區域,所以不會出現互搶漁獲的狀況。萬一真的遇到英雄所見略同,兩艘船都到了同處,船主說那就是比誰的手腳快,先到先贏。

(船主 葉仁和 噶瑪蘭人
zinRo(葉仁和) Kavalan
我知道他們一定不會往那邊的,我就知道他們一定不會往這邊,不知道海流怎麼樣,好像沒有海流啊,應該沒有海流哦,可能往南的方向吧。)

經驗老道的船主,觀察著天氣、水流決定下網處,這決定性動作就是今晚收穫的關鍵。漁船慢慢往前開,漁網在船尾順著水流下放。頂著風浪漁人耐著性子等待收網的時機。年輕的船員拿著釣竿,為漁獲尋找另一個可能,拜科技所賜,還可以講講電話刺探軍情,了解其他漁船收穫如何。

歷經4到5小時的海上作業,不畏風浪出海,漁船終於回港。漁船上岸,還需要大家的力量和默契,讓漁船「爬」回岸。拉船的機械繩索綁在船身,已在港邊等候的人,一起奮力將漁船推上岸。載滿漁獲的船隻,是歡欣的負荷。因為過了這個時節,就看不見飛魚魚汛了,所以噶瑪蘭人很珍惜每一次可以出海的機會。這是這個時節裡,上天賜給討海人的禮物,漁獲不只可以分享族人,也是經濟收入,也為接下來的豐年祭準備宴客食材。

(船主 葉仁和 噶瑪蘭人
zinRo 葉仁和 Kavalan
(今天好不好?)今天收獲還可以啦。(2箱滿的喔。))

(paRaybautan
Ciw(葉中秋) Kavalan
比較小條的是小飛魚,跟這個大的飛魚名稱一樣的,現在還沒產卵,今天海流不好,魚網被流水堆擠在一起, 所以有些漁船很早就回來 ,這樣的漁獲量還可以 ,昨天捕的比較多差不多兩箱,今天我們三個人。)

(船主 葉仁和 噶瑪蘭人
zinRo 葉仁和 Kavalan
每天漁獲量大概一箱滿滿就足夠,不需要太多,只要夠我們所支出的油和工錢,最早捕到的飛魚價錢當然是最好,這個時候愈來愈多了,價錢相對也會便宜一些
這個時候的飛魚吃起來非常好,肉質肥嫩多汁,並且還有產卵的,過些時間產卵之後變得比較瘦,要吃肉質肥嫩多汁的飛魚到我們新社部落,絕對沒有錯。)

滿滿的收穫,船主欣喜卻不表露在臉上。他說這都是海神賜與的,豐收時只取需要的量,漁獲不好時也沒關係,下次出海還有機會。

男人們忙完了,接下來就是女士們上場展手藝了。新鮮剛捕獲的飛魚,魚鱗還閃爍著藍色光芒,去除鱗片的刀具,還是依照祖先早期的方式特別訂製的。噶瑪蘭人處理飛魚,都是從魚背剖開,去除內臟後、會將魚肚清洗乾淨,然後用粗鹽和米酒浸泡醃製。晚上捕回來的漁獲,為了保持新鮮,噶瑪蘭人會採用燻烤的方式。

(花蓮新社部落頭目 潘春福(Hulam) 噶瑪蘭族
pusia Hulam(潘春福) Kavalan
這是我們傳統烤飛魚的方式,以前長輩都是這麼做 ,白天陽光熱度不夠,那麼晚上就會用這種方式來烤 ,不能烤的太熟,很快就吃完,這樣烤飛魚,肉質比較結實,而且不容易蛀蟲,白天晒飛魚會引來蒼蠅,不衛生也不宜保存,以前烤好的魚會吊在廚房,用麻袋套起來吊到廚房,煮飯時會煙燻 ,就不會有蛀蟲,這樣保存想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拿下來浸泡在水中。)

竹製的烤魚專用架,是新社的季節限定。鋪上月桃葉,確保飛魚燻烤時不易燒焦,同時也讓製作好的飛魚乾還能沾染上月桃的獨特香氣。

(花蓮新社部落頭目 潘春福 噶瑪蘭族
pusia
用月桃葉鋪墊在架子上,這樣可以保持溫度 ,火候如果太大 葉子會乾掉,但是不會烤焦,烤的黑黑焦焦不好看,孩子不會吃,用月桃葉墊有一種香氣,比較沒有煙燻味。)

烤魚的過程,是體力和耐性的考驗。部落婦女常常在漁船上岸後,需要忙碌到清晨才能休息。等待飛魚燻烤熟成,才算大功告成。這樣的辛勞,需要持續一整個飛魚季。金黃色的飛魚乾,和漸亮的天色相呼應,箇中的美味,是噶瑪蘭人用汗水換來的。漁人的生活,看似日常,卻是點點滴滴都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