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滿目的成品擺放在一塊,呈現阿美族豐富的陶藝美學。在為期12天的工作坊課程後,學員們從採土、練土、捏陶到燒窯等工序,學習傳統阿美陶藝的製作技術。而來自Kinaloka寧埔部落的Enah,也在課程中受到啟發。
(參與學員 Enah Panay Munali' (黃梓童) 阿美族:
就是你知道,這個根源在哪裡,你就可以知道,我們人跟土地的關係,我覺得最深刻的(收穫)就是這個,(會不會引發你新的興趣,想要了解海線以前有沒有製陶),對對對 有,就會想往這方面,去做一些研究。)
計畫負責人Fali回憶,這次的復興計畫也是在田調中,從一張文獻照,再經過耆老口述證實太巴塱曾經的製陶歷史。因此也在這個基礎上,透過實際行動,找回阿美陶的製陶技術跟祭儀文化。
(計畫負責人 翁嬿婷:
有很多豐富的照片還有過程,如果你對太巴塱陶或是對,原住民的陶有興趣,都歡迎來聊聊天,來看看我們今年,做了什麼樣的事情,在9月23 24 25的下午,三點到五點都有,安排捏陶的手作課程,捏製小小的Atomo(阿美陶),也歡迎大家來捏捏看,太巴塱的土。)
(花縣府文化局藝文科長 Mayaw Komod (田浩) 阿美族:
陶器除了作為生活的用途之外,其實它跟祭儀的連結性,也非常地大,這個Atomo陶藝復興計畫,是要讓我們了解,以前的老人家是怎麼製作陶器。)
本次展覽到9月29號為止,民眾也可以在欣賞之前預約導覽,一探阿美族的傳統工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