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8
記者
ljavaus (楊高潔)/puljaljuyan(李耀維) 嘉義阿里山

狩獵權拚入法 鄒族共識授權協會簽行政契約

toepoh ʉ ta seifu ho a ʉ t ʉ 'ca 'e kenli no cocoecon ʉ


自己的狩獵自己管理,還記得去年底,我們原視新聞專訪了林務局長林華慶,他在鏡頭底下承諾,會在今年讓狩獵權利入法,如今2022年只剩下3個多月了,趕在政府完成修法之前,鄒族獵人協會在取得各部落授權與地方政府遷署同意下,今年中率先獲得全體族人共識通過,現在就只待中央的修法完成,鄒族獵人協會就可望成為全台第一個享有"狩獵權入法"的獵人協會。

(鄒族獵人協會幹部:
[[soskuna ta sehoe]]
(同意)授權獵人協會與政府簽訂,行政契約的請舉手。)

8個部落、8個同意權,鄒族獵人團結一心,完成部落授權協會與政府端簽署"山林資源共同管理行政契約",也成為第一個全體族人共識通過的獵人協會。而將時間回推到2019年,從與政府端簽訂"狩獵自主管理合作意向書"開始,協會到處奔波到各部落開會,徵求族人同意,到如今統合意願,達成共識,這段路,協會一走就是3年。不畏辛苦,為的就是要透過組織力量,全力保護鄒族獵人狩獵的最大權益。

(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理事長 Yangui Poicon ʉ (浦珍珠) Cou:
[[lis ʉ can ta sehoe]]
舉一個例子 就來吉部落,那個時候就稍微有點,有點 部落裡有點意見,他們認為說打獵 我們以前,我隨便出去打獵就可以,為什麼還要跟政府簽這什麼,行政契約,傳統上我要去打獵 就去打獵,還有這種觀念的一些獵人,可是呢 如果遇到動保法的話,這個就也說不過去,畢竟我們活在現在的社會。)

這一句活在現代社會,也讓協會開始思考,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裡持續前進,使命不只是從法條保護族人,同時也擔起教育和管理。除了禁止營利行為,重新劃分獵場,建立回報獵物機制外,也傳遞鄒族"不貪、不自私"的獵德,會員之間互相督促,展現內部制約力量。

(阿里山特富野社傳統領袖 Avai Vavaiyana(汪義福) Cou:
[[tomoku ta Tfuya]]
當然有在(與部落)溝通 在討論,它(協會)的接觸的面越來越廣,大家會互相看看 看看,還是會互相,因為如果參加獵人協會,有一些 哪個分會的,稍微表現太過分的,會請分會長勸說他。)

用裡外兼施的方式,取得族人信任,如今已有超過300位族人入會。然而在集結內部共識後,接下來要面對更大的挑戰,就是不停卡關"原住民狩獵管理辦法"和來自動保團體的質疑。

本該取得部落共識後,就要如期與政府端簽訂行政契約,完成自主管理狩獵的最後一步。但因動保團體緊咬著獵捕保育類動物就是違反大法官釋憲中,自用狩獵會危害保育類動物這點,導致"原住民狩獵管理辦法"修正草案,不停卡關,簽訂時程也跟著延宕。而其實在4月分的草案修法說明會,法扶原民中心律師林秉嶔就曾回應動保團體,針對''非營利自用''修法大法官是要求,設計在一般狩獵的特殊情形中,提出也可獵捕保育類動物的例外機制。

(法律扶助基金會原民中心律師 林秉嶔:
[[liis ʉ ta cicinhoe]]
我個人比較疑惑的問題在於說,我們草案裡面也只提了一個例外而已,就是只限於有(辦理)狩獵自主管理(的部落),才可以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可是大法官不是這個意思,大法官是要要求大家想辦法,去設計這樣的例外機制,而不是說在一般的狩獵的情況之下,就不可以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

而協會研究發展組組長也表示,生態平衡、過度狩獵等問題,同樣是協會主要關注方向,兩邊目標其實是一致,不衝突。

(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研究發展組組長 Tibusungu 'e Poicon ʉ (浦忠勇) Cou:
[[leyenkiu ta sehoe]]
他們(動保團體)所擔心的,我們也在擔心 擔心什麼,過度狩獵,我們也不希望過度狩獵,然後到最後不能打獵,然後他們(動保團體)講的生態平衡,我們也最在意的,我們不希望,我們的獵場生態不平衡,這樣其實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

而拿出監測獵場野生動物活動數據來看,近五年野生動物數量,包括山羌、野豬,山羊、水鹿不是增加就是持平。因此陪伴協會,進行科學數據研究的學者翁國精就肯定地說,就目前狩獵行為,野生動物只有受到短期影響。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 翁國精:
[[lemacohio]]
我們從照片所看到動物,對獵人出現的這個反應看起來,他其實獵人,對於動物只有非常短期的影響,就是說獵人出現之後,動物大概會躲一段時間,但是大概幾天之後,最多大概一個禮拜,牠們就會再度出現,所以狩獵目前看起來對動物,只有非常短期的影響。)

(阿里山特富野社傳統領袖 Avai Vavaiyana(汪義福) Cou:
[[tomoku ta Tfuya]]
鄒族,如果沒有狩獵文化,很多基本的那個禮儀跟禮節會消失,因為不管是對人,對動物 對大自然的那種敬意,是從狩獵活動,慢慢延伸出來。)

狩獵雖不再是生活必須技能,但背後帶出的深層文化意涵卻貴為珍貴,是品格教育,更是敬意山林的過程。現在獵人協會走到這裡,等的就是政府能研擬出一套尊重原民狩獵權,同時又能兼顧符合法律要件的專法,未來協會也會持續與外界溝通,將鄒族狩獵智慧,愛護山林生態觀念,帶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