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7
記者
Lebetai巴秀珍/Takiyu(陳建雄) 屏東三地門

文化帶動經濟 德文咖啡日據時期始飄香

pathagili saka Rripunguana kay kahwi  ikai Tukuvulu

位於屏31縣三地門鄉的德文村,群山環繞海拔約七、八百公尺,部落居民目前以種植咖啡為主。每年9月至隔年1月為咖啡採收期,日據時期,日本人在德文村種植了咖啡,umu說咖啡是日本人教他們種植,並帶回日本進貢給日本天皇,曾參加國際咖啡評鑑而聲名遠播。因部落環境及氣候適合種植咖啡,咖啡產業目前為族人經濟來源之一,長輩更期盼青年學子回鄉承接咖啡產業 ,讓咖啡香氣永留部落中。

寧靜清幽的早晨,老闆忙進忙出的迎接一天的到來,為了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有舒服的空間享用餐點,柯氏夫妻倆年輕時在台北工作,因當時家鄉的咖啡產業價格不穩定,家人無法應付這產業的變化,因此放棄原本的工作,毅然決然的返回家中,開始了他們的咖啡旅程。

(咖啡店家 zalet(柯自強)   Paiwan
tarasiwbawbay 
zalet(柯自強)  Paiwan
當初我下來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咖啡那時候的銷量或者是是價錢啊,愈來愈低,愈來愈低,我弟就打電話給我跟我講說,這個東西怎麼做,我在台北就一直查資料,然後後面自己變成說,我自己想要下去弄了,我就想說就辭掉我自己的工作,然後我就回來做這個工作,回來剛當初是就是,除了查資料還是查資料,因為這些東西都找不到,他就是在網路上面一直查,一直查一直查,找到到後面說他到底是怎麼弄啊,然後在家裡又學跟他們學一些,他們自己有上過課的課程啊,就開始就開始就開始就做起來了,就搞這個咖啡的,(開始跟咖啡接觸了?)對啊,雖然你現在還是不是很順利的,可是還是至少還在做。)

(咖啡店家  林素麗   漢人
tarasiwbawbay
林素麗   漢人
最要適應的是住的問題,還有這邊的很多交通不方便啊,又是一個很鄉下偏僻的山上,感覺上好像很落後,沒有人住的感覺,我覺得這邊的人也還ok,客源也不會很少,覺得挺好的,啊是因為這樣子的先生的鼓勵下,很多人也在講,我就說好吧就做看看,慢慢的,因為先生那幾年,把那個人員也都帶進來了,所以我覺得跟先生一起,在這邊工作也滿好的這樣子。)

長年在繁榮的都市工作
因認識了先生才開始接觸咖啡
採收咖啡中發生一些小趣事
成了夫妻倆溫馨的故事。

(咖啡店家   zalet(柯自強) Paiwan
tarasiwbawbay
zalet(柯自強) Paiwan
有一個故事,當初喔,她下來的時候,我們在採咖啡,因為我們咖啡很多蛇嘛,很多小青(青竹絲),她每次就,哇哇蛇啊蛇啊 ,每次都是在那邊喊啊喊啊,蛇啊蛇啊,她所以她採咖啡,都離不開我一棵樹啊,都在我旁邊跟我採咖啡,要不然都是蛇啊蛇啊,說我就我就覺得我會跟她講說,祖先還不認識妳,等祖先認識妳的時候,就看不到了,她現在採咖啡看不到了,我覺得滿玄的。)

因為對產品的堅持,夫妻倆在工作中時常磨合,為的是要給客人最新鮮及,用心準備的食材,原本愁眉苦臉的客人,能高興的走出店家,是老闆和老闆娘最快樂最開心的時刻。

(遊客  廖先生
badhabadha
廖先生
這邊的咖啡滿不錯,他們對咖啡很多堅持,咖啡味道真的不錯啦,有特色,(有帶回去品嚐嗎?)有啊有啊,我這次來就是要買一點回去跟朋友分享的。)

(咖啡店家 zalet(柯自強) Paiwan
tarasiwbawbay
zalet(柯自強)  Paiwan
我的想法是當初我開始做的時候,如果說是你的穩定,一直你的品質,一直穩定下來的話,你客人喔不會少反而會愈來愈多,這是我的想法,來我們客人,他們愁眉苦臉的進來,高高興興的出去,我們就很高興了,我們要看的就是這一個,今天就算是只有一個人進來了,然後笑著出去我們就很高興了,所以我們就覺得看到客人的笑容,那是我們最快樂最溫馨的時刻。)

日據時期在德文村建立公學校,當時日本人教授學生種植咖啡,又因環境氣候適合種植咖啡,因此日據時期曾參與國際評鑑獲得銀牌獎勵,但當時日本人只教種植咖啡,沒有教如何製作咖啡。

(德文部落耆老  alameljan(柯大白)  Paiwan
marudrange
alameljan(柯大白)  Paiwan
提到咖啡這是日據時期的咖啡,日本人種植咖啡時,是因為他們要建立「公學校」,日據時代的學校,有日本人的果園,在現在學校位址的下方及德萊公園下方,種植各種不同的果樹  ,但是這裡的咖啡,曾參與國際評鑑獲得銀牌獎勵,但是我們心裡面最大的遺憾是,日本人沒有教我們如何製作咖啡,沒有教我們咖啡的知識,所以日本人還在這裡的時候,他們採咖啡製作咖啡帶到日本。)

德文村部落居民目前幾乎都種植咖啡,咖啡在部落成了經濟來源之一,有的青年因擔心年邁的父母親,有的辭去外地的工作,有的趁工作空閒回家幫忙家裡的咖啡事務。

(德文部落青年 puragas盧新民    Paiwan
yacengecenge
puragas(盧新民)  Paiwan
我以前從事鑄鐵的工作,磨鐵器工具,我覺得回鄉很好,我感謝主,其實這過程是很難過的,因為在外地工作,心裡一直想著家裡的父母親,我一邊想著工作一邊想著家人,因為無法承受壓力,我生病了,但是我現在好了,剛開始接手這咖啡園我不喜歡,我覺得那麼難喝很苦,當我在禱告時,我說為什麼咖啡那麼貴,又難喝又苦,有一個平地人帶我,讓我練習做咖啡,結果出乎我想像,原來咖啡這麼好喝,所以一直從事咖啡產業至今,去外面看人家不管是平地人或是原住民,他們可以,因為他們知道這個產業也可養他們一輩子,所以他們回家鄉有力量從事咖啡產業,不過要看我們要怎麼努力這一塊,我是因為喝到一杯好喝的咖啡,我才開始覺得這個咖啡,是我可以努力的地方。)

(德文部落青年 Vurikidri(武春輝)   Rukai
yacengecenge
Vurikidri(武春輝)   Rukai
我平常的時間在上班,若有空時就回來山上工作,巡視田園除爬藤類除草等工作,有空閒的時候才去,若平時的工作多就無法去。)

在校長及師長的支持下,地磨兒國小德文分校校本課程加入了咖啡課程,因為咖啡是部落的主要經濟作物,希望孩子透過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忙父母親在田間的工作,課程中從咖啡的採收到咖啡成品,老師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習,期望學生透過學習有更好的發展。

(德文分校族語專職教師 Runigau(包金茂)  Rukai
singsi
Runigau(包金茂)  Rukai
學校在推動咖啡的校本課程,算起來已經大概進行了有12年左右,地磨兒國小德文分校的咖啡校本課程呢,是當時的陳再興校長為了因應咖啡是本部落最主要的經濟作物,那當我們在做理念課程,準備做實驗小學的時候,校長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課程,最主要的,也是希望透過這樣子的一個課程,讓孩子從小就能夠學習咖啡的相關知識,課程的內容我們除了告訴孩子們,咖啡在田間的照顧,要如何照顧之外,也會帶領著孩子們去採收咖啡做後製,當然在整個的過程裡面,我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在後端的整個的咖啡沖煮跟咖啡的烘焙的知識當中,導入了我們自然領域的課程,比如說在課程裡面,可能在烘豆的部分那個味道的變化,可以讓孩子們透過在手炒豆的時候慢慢的去了解,豆子在脫水的時候,它是如何透過香味然後去判斷,這個咖啡豆是不是已經熟成了,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也會把物理的焦糖化反應跟鎂鈉反應,在沖煮的過程裡面告訴孩子們,最重要的希望能夠讓孩子們透過部落的這個重要的產物,能夠讓他們跟部落的土地產生情感。)

學校校本課程裡,增加了在其他學校看不到的課程,對學生來說是新奇又喜歡的課程,有的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沖泡咖啡,有的跟著全家人採收咖啡豆,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也學到如何分辨咖啡豆的好壞,咖啡製作過程熟練的動作,可想而知他們的用心及努力。

(德文分校學生 Lavurase(羅逸)   Rukai
situ
Lavurase(羅逸)  Rukai
從幼兒園就開始有沖咖啡和炒咖啡的經驗,我現在5年級,剛才有先炒咖啡還有泡咖啡,採咖啡要採紅色的,綠色是剛長出來不能採,黑色的就是已經壞掉了,注意炒咖啡的時候會燙到手,要我們小心一點,還有採咖啡的時候,亂採的話會碰到一些小昆蟲之類的,像毛毛蟲就會很癢,上咖啡課很好玩。)

(德文分校學生 Malracemace(劉翔)   Rukai
situ
Malracemace(劉翔)  Rukai
我們採完咖啡以後,就先洗咖啡挑浮出來的,然後再給咖啡脫皮,然後晒咖啡,等它發酵,發酵之後就晒乾,繼續脫皮脫殼 ,然後就可以開始炒咖啡,再來磨咖啡,最後就可以泡咖啡了。)

(德文分校學生  pinadrai(陳河)  Paiwan
situ
pinadrai(陳河)  Paiwan
(炒咖啡上課的時候,有沒有要特別注意什麼?)讓它顏色均勻受熱,不要顏色不太一樣,泡咖啡的時候,那個熱水要小心不要燙到,不要加太多水。)

媽媽曾是日據時期御用咖啡手炒師的武夫大哥,經營咖啡事業約20年左右,不管是擺攤或經營咖啡店,守住品質與貨源是他的原則,曾在北部開咖啡店的他,因市場的競爭力攀升,又因疫情緣故,結束了咖啡店的生意回來南部,武夫大哥經常配合地方活動,市集擺攤,咖啡課程教學,為咖啡產業增加新的推廣方式。

(咖啡店家 Takiyu(林武夫)  Paiwan
tarasiwbawbay
Takiyu(林武夫)  Paiwan
當時唯一的烘焙師,所以為什麼我們這邊都會,媽媽就是在教這個(手炒咖啡),(ama你接觸咖啡幾年了?)我已經做了大概有20年,做生意開店在市場上的競爭 ,給我一個阻力或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就是價錢的問題,應該是說,我們有比別人更好的環境,加上我們這邊的氣候不一樣,我們這邊的日夜溫差跟別人又不一樣,對一些果樹或者是植物,它有一個特定的生長的地方 ,偏偏剛好我們這些櫻花啦這些咖啡就非常適合在這裡,從一開始我做咖啡其實碰到很多的問題,因為我們也不是說 ,那個時候就有很多老師或者是一些專業的咖啡師,不單單是田間管理或是包含像我們的後製,我們的烘焙包含像萃取,這個都是一個技術,這個都是需要你對這一塊是要有興趣的,當初接觸咖啡不單單是自己喜歡,而且這個產業,然後當我知道原來這個咖啡,跟我們原鄉是一個跟我們的文化 ,跟我們的觀光產業 是剛好可以相結合的,我很早就跟我們屏東縣農會,我有入他們的會員,所以我們很多的活動像農會的活動,或者是各社區有任何活動,他們就會邀請我們去設一個市集擺攤。)

咖啡豆,從種植開始就要面臨氣候多變的挑戰,咖啡豆的採收期從9月一直到隔年1月底,每到咖啡採收季節,就能聽見咖啡園的嘻鬧聲,咖啡豆的產量 ,除了取決於氣候的穩定,咖啡蟲害及獼猴也是一大危機。

(德文部落青年  Vurikidri(武春輝) 魯凱族
yacengecenge
Vurikidri(武春輝) 魯凱族
果小蠹蟲害的問題,我們這一區最先遇到,但是那時候還沒有除蟲劑,現在有了除蟲劑,吊掛式的就把它掛起來,對咖啡的除蟲有一點幫助,會引起動物的注意,尤其是猴子的破壞力最強,會讓心裡很沉重的是猴子 ,所種植的果樹咖啡芒果,如果辛苦種植的都被破壞時,心裡就會覺得很辛苦。)

德文咖啡產業需要青年的支持與參與,在部落長輩辛勤的努力下,德文咖啡因此被看見,長輩們心繫著咖啡產業的未來,呼喚著青年重視部落產業,期許部落產業能永續的經營。

(咖啡店家 Takiyu(林武夫)  Paiwan
tarasiwbawbay
Takiyu(林武夫)  Paiwan
部落還是需要年輕人的力量來傳承來銜接,要不然像老年化怎麼辦,不單單是我們的咖啡,包含像我們的文化產業,觀光產業,我們部落的這一些優美的文化,跟我們的生活環境,這個都需要年輕人後面來承接傳承。)

(德文部落青年  Vurikidri(武春輝)  Rukai
yacengecenge
Vurikidri(武春輝)  Rukai
長輩們努力辛勤的耕種,我們當然一定也要努力,若有喜歡的青年或子孫願意,我們也可以鼓勵他們從事這個工作。)

(德文部落耆老    alameljan(柯大白)  Paiwan
marudrange
alameljan(柯大白)  Paiwan
年輕人適合思考,如何將咖啡製作的更好,更受人喜歡喝,讓德文咖啡能持續聲名遠播,這是在我心裡面對青年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