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記者
Ruyuku/陳民紋 花蓮豐濱

夏季限定黃金梯田 噶瑪蘭人有機栽種

mai nipuiyu Rapedadaw ay zennan na kavalan

如何將荒廢20年的稻田重新種植?噶瑪蘭人做到了!新社的海梯田每到夏季,黃澄澄的一片,從海岸線一階階向山上延伸。這是返鄉青年號召部落族人,一同回復祖先早期種稻文化的成果。她們不只要文化,也要有善土地,祖先的智慧加上現在的農改技術,讓食這件事多了健康也更有意義。

新社梯田,一年四季各有姿態。冬季裡黃褐色泥土,冒出雜草綠芽,這是農閒時的輕鬆自在。2、3月插秧前的稻田注滿了水,像是鏡子般映照著周圍環境,別有風情。春天裡,綠油油的稻苗抽高成長,欣欣向榮的景像,滿是鬥志。夏稻米穗金黃飽滿垂掛,這是豐收前的序曲。新社梯田搭配鄰近東海岸的碧海藍天,無論何時都是絕佳風景。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imsa(潘銀河)pakuwayan   Kavalan

(有機耕種的面積有多大?)大概有4甲吧,部落沒有什麼工作,只有種田,(現在晒穀子是自己晒?還是?)自己日晒一部分,其他用乾燥機烘乾,像這一塊來不及成熟的,很可惜,這一整片何時收割,差不多再10天就可以全部收割了,從這裡到海岸線,這裡到海岸線都是我耕種的,一直到綠色頭目家,整片個這樣子,這些都是有機耕種的。)

新社部落的梯田,曾經荒廢了20年左右,最近幾年青年返鄉耕種有機稻,才帶動了其他噶瑪蘭人,將沿著海岸蔓延到山邊的梯田,重建一塊一塊的黃金階梯。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imas(潘銀河)  Kavalan
pakuwayan
這是跟人家借地耕種的,都是無毒有機栽培,左邊這裡是一般的慣行耕作,從右邊的是無毒有機的,慣行耕作的水稻編號205,有機耕種的是台南13,有機生產的米好吃又健康,像以前老人家耕種的方式,沒有用化學施肥,雖然長得並沒有像一般飽滿,但是慣行栽琣的米對身體不好。)

不只找回噶瑪蘭的水稻文化,新社部落推廣的種植方式,延續長輩們早期的耕作模式,無毒有機讓種植和消費都更加健康。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imas(潘銀河) pakuwayan Kavalan

嘗試有機耕種的栽培,雖然產量不多,非常辛苦雜草又多,反覆的拔草,最忙的時候,有一些來體驗的小幫手,還有換工的族人幫忙,上次的梅雨季到子有沒有受損,還不錯都沒有倒下的,你看看這一片的水稻都是雜草,而且沒有想像的好,你看看像那裡,我們比較有機栽種,和慣行栽培差很多,有施肥的長得比較飽滿,是的你看看這一邊的,不像這裡的好,這些還沒到採收期。)

有機栽種要擔心不只有雜草爭食地肥,初期插秧後還要擔心福壽螺啃食嫩芽。為了減少其他的蟲害,他們將大花咸豐草種植在田埂上,吸引昆蟲,減少對稻子的攻擊。因為有機栽種加上地理環境的關係,這裡的稻子不像其他地方,一年可以收穫兩期。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imas(潘銀河) pakuwayan Kavalan
(這是什麼草?)是ilaw,像這種草乾掉之後,無論多少年還是會長出來,所以我們要隨時拔草,這是很費工的。)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ciw(葉中秋)  Kavalan
pakuwayan
去年雜草多,稻子收成不好,機械割完全部倒掉,(哇好可惜!)是啊,心裡真不好受。)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imas(潘銀河) pakuwayan  Kavalan

這些都是經過改良場的檢測,(那每年栽種幾期?)只做一期,(休耕有種植其他的植物嗎?)會種一些草,才能維持耕作生物循環,增進土壤肥沃,如果耕作二期水稻,近海風大無法栽培,因為稻穗才剛開花,風力強大的東北季風,根本沒有耕種第二期,(稻子長得又不好嗎?)不是只有風還有鳥所以收成不好,我們要怎麼看稻子成熟了沒,可以用簡單的方式,把整株用手抓緊,看得出榖粒飽滿與色澤,差不多8成成熟就可以了,8分成熟就可以採收了,像這樣子,還是綠綠未成熟的稻穗就放棄,這一整片都是有機耕種,(很多人會買這些有機米嗎?)很多人會買呀,有機耕種已經8年了,差不多已經8、9年了。)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imas(潘銀河) pakuwayan Kavalan
這麼寬的水稻要多久的時間收割完,差不多要3天,3到4天啦,(要多少人幫忙?)我們有互相幫忙換工,就是這樣子,(用機器收割也需要那麼多人嗎?)還是要很多人,(其他的人做什麼?)因為機器收割,一定要人工開小搬運車,運送收割的稻穀來回好幾趟。)

(新社部落婦女 halu  Kavalan
baibedan
這樣採收剛剛好,結實飽滿沒有不成熟的稻子,(你們還是有換工割稻嗎?)有哇跟以前一樣,都是親戚互相幫忙,才會很快完工,我們會一直延續這樣的換工耕作,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家族的人。)

新社梯田每一塊地面積並不大,地形關係也不適合大型機具作業。早期噶瑪蘭人都是靠著雙手割稻,甚至還有在夜間割稻的傳統,除了是不用忍著酷熱工作外,據說夜間採收的稻子,穀粒飽水度較高。採收完的稻子會用倒吊的方式,曝晒在田邊。大哥告訴我們,這是要讓採收下來的稻子,將稻梗裡的水分和其他營養完全向下流入稻穀中,這樣的稻子才會好吃。另外,沒有大片晒穀場,這樣也是一個變通的方式。

採收好的稻穀集中裝在袋中,粒粒飽滿,傾倒時如黃金瀑布,農人們知道每一次的豐收,除了是辛勞的付出,也要感謝祖靈庇佑的風調雨順。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imas(潘銀河) pakuwayan Kavalan
這邊的可以收割了後,我們要拔金黃飽滿的稻子,比較好,要掛在米倉的,以前老人家割稻完稻子,新米入倉前,會綁二束掛在自家倉庫,期待來年豐收,採收的稻穀粒粒飽滿愈好。)

(新社部落有機稻農 imas(潘銀河) pakuwayan Kavalan
這樣隔年的時候收成才會更好,一直以來就這麼做,到了隔年收割期再換新的稻子。)

噶瑪蘭人用心將梯田文化再延續,無毒耕作有機稻,讓吃的文化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