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場領袖培育營、與青年對話,不僅要推廣大武壠族文化,也讓非原民、以及法定原住民,
能夠了解、高雄小林村的部落族人、在文化復振上付出的努力。同時為了讓這些學生了解大武壠族正名跟身分認同上相關的議題,學生也透過族語、族服、文化、甚至是社會福利等等不同的角度、探討所謂的正名運動。
學生運用竹子將大武壠傳統漁具轉換成藝術品。屏東大學南區區域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為了培養青年對於原住民社會議題敏感度,辦理"南區大專院校原住民族青年領袖培育營",帶領學生走進高雄甲仙小林社區,探訪新舊部落,了解族人過往生活脈絡。
(學員 林辰韋 馬卡道族:
儘管小林村的原址已經被沖刷掉了,但是族人還是會一直不斷的回去到,他們原本的屋子去除草或整理,甚至我還有看到他們春聯都還有再更新)
(甲仙小林社區居民 葉秀霞 大武壠族:
一來就是讓我們的後代子孫,就看到我們原來的小林是還在,原來是這個樣子,然後讓學生知道說,我們雖然以前的小林沒有了,我們還是在維護這塊土地)
同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大武壠族正名以及身分認同等議題,學生也透過族語、族服、文化、甚至社會福利等不同角度探討正名運動。
(學員 kanuwai 排灣族:
我重新認識了平埔族群大武壠族,因為其實我以前都沒有接觸到,這個族群甚至沒有去了解,以及我從來到這裡以後,我發現有很多可能跟,其他族群很不一樣的文化)
(屏東大學南區原專任助理 廖瑋琳 排灣族:
有些學生他會對平埔族群,爭取法定原住民身分會有質疑,他們要爭取正名是不是為了,法(定)原(住民)後面有一些優惠性措施,但是學生會設定一些條件,比如說你們如果都不會講族語,你怎麼證明自己的原住民,這樣子的問句問到學生自己身上,我們又真的會說族語嗎,我們真的說流利的族語嗎,我們自己都不能做,為什麼我們要用同樣的問句去質疑別人)
甲仙小林社區居民也希望,透過領袖培育營與青年對話,不僅推廣大武壠族文化,也讓非原民、法定原住民,都能了解族人在文化復振上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