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8
記者
牯慕瓦旦/Karo Sifu 宜蘭羅東

漢本遺址珍貴文物 南島民族遷徙證據

qaninanan Ribang na Blihun paqasuppaR tu tenalin na

現在因為有蘇花改大家回花蓮台東時間更快了,不過,大家是否還記得九年前也就是2012年還在興建蘇花改的時候,工程人員在宜蘭南澳進行工程開挖時,挖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遺址,後來指定為國定遺址,命名為Blihun漢本遺址,考古團隊發掘了至少三個史前文化層,學者說這是一個可以解釋今日南島民族祖先遷徙與往返的重要遺址,現在這些出土的文物被放置在宜蘭的中興文創,未來文化部補助在宜蘭興建典藏中心,但因為目前租約快到期了,這些文物要先暫時送往台東史前博物館暫放,透過這則專題要帶您來認識Blihun漢本遺址以及出土的珍貴文物。

(考古工作人員 Canglah(魏秋菊)  Amis
要很小心啊,因為它有現象的話,你就不能把全部的石頭都挖出來,要不然少一個就沒有完整了,有時候挖到像他那個有挖到那個牙齒 ,大部分都是我們挖到,大部分都是那個獸骨,獸骨比較多,像完整的就在墓葬那邊,所以說要很小心,要慢。)

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挖掘遺址,2012年3月5日交通部進行蘇花改工程時,在谷風隧道南口工程,南澳到和平段的橋墩基礎建設時,挖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聚落遺址。

(考古學者 劉益昌
siuRu mesanem ay
在這裡我們現在看到的有幾件標本,是台灣以往的考古遺址發掘沒見過的 ,那還有一些鐵器跟青銅器,第一個年代測定的結果也已經出來了,是1700年的前後,不過那個是滯洪層砂池的比較深部的地層出土年代 ,那我相信這個房子的年代,大概從1700(年)一直往上 ,大概可以上到1000年的前後左右。)

考古學者及團隊進行多年的挖掘工作,挖掘深度約8-10米,發掘了至少3個史前文化層,各文化層內涵豐富,這個位在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泰雅族部落的遺址,學者表示跟現今阿美族或噶瑪蘭族都有著生活上的關聯,並且可以解釋今日南島民族祖先遷徙與往返的重要遺址,考古學者認為是人與環境互動的典範性遺址。

(考古工作人員 Canglah(魏秋菊)  Amis
pakutkutan

有大孔的有小孔,小孔我們原住民大部分都是裝酒的,他們的也有小孔的,很多很相似的地方跟我們阿美族。)

(考古學者 劉益昌
siuRu mesanem ay
這個Langaes氏族的啦,我們的阿美族裡面很多氏族對不對,這個基本上是其中的一個氏族,所以很清楚房屋的結構,然後裡面留下來的東西一路衍生下來,都跟我們今天看到的,我們可以理解的阿美族的祖先有關。)

(考古學者 邱水金
siuRu mesanem ay
我們廣義的來講噶瑪蘭(族)裡面,不僅包括噶瑪蘭還包括哆囉美遠是這樣的應該有兩個族群,我個人是認為這個漢本(遺址)這個就是屬於哆囉美遠,就是跟北海岸這群人,他們可能是非常擅於航海,擅於從事經商買賣的一個族群。)

漢本遺址搶救發掘計畫從2012年9月開始執行,由當時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研究員劉益昌擔任計畫主持人,進行遺址搶救發掘後,2016年7月1日審議指定為國定遺址,並且命名為Blihun漢本遺址;出土了大批的文物,目前放置在中興文創園區的工作室。

(考古學者 邱水金
siuRu mesanem ay
漢本遺址是國定遺址,室外田野工作完以後,我們是拿到中興文創這個地方來,從事後續的文物的整理工作,你出土的東西,漢本出土的東西非常精彩,那裡跟宜蘭出土的,像譬如說淇武蘭的下文化層,出土的東西非常類似,下文化層年代也差不多,大概超過1000年,漢本遺址大概可以找到1600、1700年,甚至晚到大概1800年都有,我們知道這個時代,我們台灣已經進入鐵器時代,漢本遺址我們在田野發掘也出土很多,跟煉鐵鍛鐵有關係的遺物,譬如鐵刀鐵片之類的,甚至連它的鍛鐵的工作爐都有出土,當然最大量的還是陶,陶器最多,大概目前我們整理到現在我們登錄的已經有35萬件左右。)

考古文物的整理相當耗時,工作人員們也再次一一比對資料,努力試圖拼貼文物,希望可以呈現物品的原貌,每一件從遺址裡出土的文物都需要仔細記錄。

(考古學者 邱水金
siuRu mesanem ay
有骨頭,像這個有石頭都要記錄下來,而且要畫圖,(所以這就是你們在遺址挖掘現場裡面的紀錄表?)對對對幾月幾號,你看,坑號、層位這個。)

((這個是紙本實體就在籃子裡?)對,所以這個就....所以記錄很重要,考古原則上發掘也是一種破壞,但是考古發掘它是有把紀錄留下來,可以知道它出土的脈絡,這是一個陶罐的嘴巴、口緣,它的頸子,它跟我們人一樣也有頸子,然後有肚子,肚子這邊另外的,你看我們這個紀錄,是在B07的T1P1,在L298,然後我們一個區域會分成ABCD,我們大概都從東北角開始算,這是區號,譬如說在這個坑裡面出土,它在什麼部位?這是深度。)

這一區的工作人員正在核對的資料是魚類的骨頭,從考古出土的文物還可以知道,當時聚落的居民所吃的食物,以及周遭的生態環境。

(考古學者 邱水金
siuRu mesanem ay
漢本遺址出土很多魚類的,在廢坑裡面發現很多,魚類的骨頭的生態遺留,譬如說漢本那邊靠太平洋,所以有很多洄游性的魚類,譬如說鯨魚鯊魚連鯨魚都有,鮪魚啦都有,像這個這兩個都屬於,這個是鯊魚,這個是旗魚的旗魚的,每種魚類牠的骨頭當然都不一樣,我們由這個整理這個生態遺留,就可以發現就可以知道啦,他們捕到什麼魚他們吃什麼魚,我們也可以了解,像漢本遺址附近的周邊的生態環境,(這樣可以看得出來這是多久以前的嗎?)這個,這個當然可以知道啊,這個大概是1400年左右,我看層位你看這個層位比較深一點。)

Blihun漢本遺址目前已完成階段性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的初步整理工作,但因為原本存放的工作室租約即將到期,這些文物預計111年2月將先暫時送往台東史前博物館安置。文化部文資局、史前館人員與考古學者也一起討論如何將文物安全的從宜蘭運送到台東。

(考古學者 邱水金
siuRu mesanem ay
因為我們在這邊整理,這個我們跟興中紙業,租這個房子已經到期了,一年就是到今年(110年)年底到期,當然這個東西就要交給文化部,文化部他們指定他們認為史前館的存放,存放空間比較妥適比較好,所以就我們整理好要把這些文物,暫時送到台東史前館,等文化部補助,在中興文創的這個典藏中心,修繕好了以後再把這些文物運回宜蘭。)

考古學者表示Blihun漢本遺址涵蓋年代自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金屬器時代,或甚至更早,其文化內涵呈現出成熟的高溫工藝,也發現完整度極高的聚落型態,藉由海洋與島內外其他族群交易,顯示早期人群的海洋文化特色,與十三行遺址屬於同一文化,透過這些出土文物可以更完整解讀十三行文化的文化形成,是台灣考古學界的一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