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0年代開始,陸續有從事近海或遠洋漁業的花東阿美族人,在基隆八尺門自力造屋,然而,此區屬於都市計畫保護區及港埠用地,依法不得搭建房屋,因此在數十年間屢遭政府強制拆除。1980年代中期,關曉榮進入八尺門拍攝,將族人的生活實況透過照片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有一群人用勞力苦力成就當時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卻過著極其辛苦的生活,後續基隆市政府開始著手調查並辦理八尺門地區的都市更新計畫。直到1995年海濱國宅落成其中有110戶配售阿美族原住戶,成為全臺第一座專以原住民為配售對象的出售型國宅。海濱國宅由八尺門原住戶優先承購移住,也容納了少數基隆市其他地區的阿美族人,八尺門的生命痕跡,從木屋到國宅,直至今日都還持續在這塊都會土地上流下刻劃的軌跡。
(八尺門奇浩部落Tapang 劉永福 阿美族
Alang Pachrmencyuhaw 劉永福 Amis
從我來基隆的時候 剛剛開始大概15 16歲 我不是在這裡工作 我是在台北工作 做玻璃工廠 那時候想念家裡又回去 又碰到要豐年祭 又開始在家裡待了1個月 還是2個月 因為對自己的文化比較執著喜歡 當時的坐公路局的話 要坐一整天才會回到家裡 要來的話 一樣先到花蓮去買車票 買好了才可以有機會上來 一上來太久了 老闆也不要 然後又做別的工作)
聯結車裡,述說著自己的生命故事,是八尺門奇浩部落的Tapang劉永福。
(奇浩部落Tapang 劉永福 阿美族
Alang Pachrmencyuhaw 劉永福 Amis
剛好有個機會 跟我們太巴塱的一個大哥哥 就跟我講你願不願意開連結車貨櫃車 我說好 既然有機會就好 就答應就跟他們車子去學習 實際上不用學習大家都會開 就從基隆開始跑 跑到高雄 沒有高速公路 我們走一般道路 從基隆到高雄 大概12個小時 貨櫃很重 到那邊就是天亮的時間 天亮他們8點就開始早上8點開始收貨櫃 以前沒有電腦 一個一個去接貨櫃 時間好長 進去差不多8 9點 出來從貨櫃廠出來 將近快12點 這樣12點再回來基隆都已經深夜了)
為了在都會區生存,劉永福與同是花東來的族人一起打拚,沒日沒夜的工作賺錢。他們都是在台灣經濟起飛時,離開家鄉來到基隆台北工作。
(八尺門奇浩部落居民 蕭金盛 阿美族
Alang Pachrmencyuhaw 蕭金盛 Amis
不是我的班 我睡覺了 奇怪機器聲音不一樣 我一起床 這麼高了 水在那個機艙 連引擎都停下來了 沒有辦法再撈水就跳海了 )
蕭金盛,16歲離開家鄉來到北部跑船,在56歲退休,40年的船艙生活,回憶起來,歷歷在目,身為輪機長,維護船上機械是他的責任,海上各樣狀況全都碰過,我們問起為何不找個相對安全的工作,他說沒辦法,都是為了生存。
1960年代開始,許多從事近海或遠洋漁業的花東阿美族人,在基隆和平島對面的八尺門山頭,用模板蓋起自己和家人的避風港,但因為此區屬於都市計畫保護區及港埠用地,依法不得搭建房屋,因此在數十年間屢遭政府強制拆除。
(奇浩部落Tapang 劉永福 阿美族
Alang Pachrmencyuhaw 劉永福 Amis
我兒子生了第一個月的時候要做滿月 我父親就走了 我父親走了之後 我媽說 該回來(八尺門)了 我們就回來 他們老房子 那個違章建築 我一看不行 再這樣下去這房子已經老舊了 我說一定要改 把那個房子全部拆掉 要改一個更堅固的 因為這邊颱風太強 從海洋大學外面 很多已經破掉的那些船 那個木頭滿堅固的 滿好的 都有上油 滿堅固的 每次休息就慢慢把它挑過來 挑到夠了 可以蓋了 我就找自己的親戚 就是我太太他們的親戚 會做木工的 就一起做 )
(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Tibusungu Vayayana(汪明輝) 鄒族
Taysuta dirisi huciyaosu Tibusungu Vayayana(汪明輝) Cou
他們因為工作 生活在那邊 家人也都在那裡生活 所以還可以 大家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大家可以互相照應 後來這些違建也好或什麼 就發展出不同居住的型態 像基隆八斗子和平島八尺門)
與許多來到都會區打拚的族人一樣,八尺門漸漸發展成一個小型的聚落,有自己的生活步調和樣貌,到了1980年代中期,紀實攝影師關曉榮進入八尺門拍攝,並將當時的影像文字紀錄以八尺門報告連載在人間雜誌,揭露了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下,族人真實的生活。
(紀實攝影師 關曉榮
Mpsasing ndaan kndusan 關曉榮
八尺門住進去的時候是1984年10月分 然後我就覺得說 特別驚訝 就是感到難以置信 為什麼就是我們台語說 台灣錢淹腳目 這樣的一種繁華富裕的這個聲色犬馬的底下 還存在著像八尺門這樣一群在很艱難困苦的生活狀態 以及職業狀態底下謀生 好像這是一個台灣社會巨大的變動 但是很少人 很少有鏡頭 或者是主要一個媒體的聲音去揭露 讓我們大家看見這樣的一個社會狀態 )
基隆港是北台灣重要海運樞紐,也造就當時基隆的繁榮,當大船進港出港帶來經濟起飛,付出勞力的勞動階層卻不被重視,
關曉榮的攝影鏡頭下看見了在工作上被壓榨,生活條件停滯,心理不斷在拉扯的族人。
(紀實攝影師 關曉榮
Mpsasing ndaan kndusan 關曉榮
有一天邱松茂跟我講 他說他心裡很苦 跟我講 我就不多說了 書裡面都有 他有一天要出港了 出港之前到我房間來做一做 他就跟我說 他酒醒了 到我房間坐坐 坐沒多久 他說 我不是不會哭 等出海了 有一天如果知道孩子不爭氣 那個時候再哭吧 是這樣的一種被困難壓榨出來的一種堅強 也就是他別無選擇 你只能過這樣繼續這樣的日子)
(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Tibusungu Vayayana(汪明輝) 鄒族
Taysuta dirisi huciyaosu Tibusungu Vayayana(汪明輝) Cou
而且再加上那時候對原住民的歧視 非常的嚴重 所以他們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 還有經濟收入 跟主要社會收入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這個他們在居住上是非常的 我們講居住不是很容易 非常困難)
(八尺門奇浩部落Tapang 劉永福 阿美族
Alang Pachrmencyuhaw 劉永福 Amis
我們在創造經濟的時候 國家有沒有認識我們 有沒有把我們放在心裡 尤其是我們都市原住民 多辛苦 我真的覺得是不是應該要往都市去照顧了 家鄉的夠的時候 你應該要往都市去照顧 是不是這樣子 而不是單單這樣大半輩子辛苦的人 還是被邊緣化)
(紀實攝影師 關曉榮
Mpsasing ndaan kndusan 關曉榮
事實上就是說 他們忍受並且為了求生存 在那麼樣艱苦的底下 去從事那樣的工作 這種艱苦 光於噪音是極小的部分 在船上枯燥的單一化的 毫無休息的 你沒有靠岸只是吃飯睡覺撈魚整理 只是單調的生活 如果是我們設身處地去想的話 簡直是不敢想像 我說的那種奮鬥 就是在這種別無選擇底下的一種 不是不知道痛的一種堅強 是他知道痛 他特別切身感受到那種痛苦 很艱難 但是他別無選擇 所謂奮鬥是指這種求生意志的堅強)
關曉榮在人間雜誌連載的八尺門報告,讓社會關注到原住民族勞動階層的議題,更引起廣泛討論。幾乎相同時間基隆市政府開始著手調查並辦理八尺門地區的都市更新計畫。
(奇浩部落Tapang 劉永福 阿美族
Alang Pachrmencyuhaw 劉永福 Amis
第一次來的時候 是蔣總統 蔣經國到八斗子那邊去 可能是這邊有 大陸的大陳島的同胞 就在我們下面那邊 靠海那邊 他是順便來看還是什麼 我不曉得 然後他派人派他的副總統 也就是李登輝第一次來看 蔣經國派他過來看覺得這邊應該要改建 很落後 就這樣機會就有了)
民國84年海濱國宅正式落成,其中有110戶配售阿美族原住戶,成為全臺第一座專以原住民為配售對象的出售型國宅。海濱國宅由八尺門原住戶優先承購移住,也容納了少數基隆市其他地區的阿美族人,後來族人稱這裡為奇浩部落。
(奇浩部落Tapang 劉永福 阿美族
Alang Pachrmencyuhaw 劉永福 Amis
雖然我們很榮幸拿到這邊 算是第一批的原住民國宅 但是是沒有錯 是照顧到我們 可是那個金額太高了 那個貸款金額實在太高 2百多萬 在一個離鄉背井的人來說 真的是很辛苦 沒有辦法 你還是要熬下去 生活 一些費用都會要有)
滿山的模板木造屋被高樓大廈取代,但水泥建築沒有辦法掩飾過去那段族人來到都會區奮鬥的艱困生活,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族人跟關曉榮書中的阿春一樣,最終在工地倒下,在主流社會的浪潮下,忽視他們對於社會勞動的貢獻。
(紀實攝影師 關曉榮
Mpsasing ndaan kndusan 關曉榮
因為基隆夜市場是很著名的夜市場 非常繁華 而且燈紅酒綠 可是到了八尺門一陣子以後 對八尺門他們的漁勞的勞動 有所了解 以及這勞動裡面隱藏的一些剝奪跟傷害 以後 我每次騎 我要回台北沖底片 騎摩托車 我經過夜市場都不敢停 就是沒有那種心情去停在那邊去吃吃喝喝 那個繁華的背後 是那一雙雙手 還有那雙手主人的家庭 付出的 讓人覺得很沉重的 無言以對的一種 光鮮亮麗的背後 隱藏著這樣的真相 讓人有一點逃避 )
(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Tibusungu Vayayana(汪明輝) 鄒族
Taysuta dirisi huciyaosu Tibusungu Vayayana(汪明輝) Cou
主流社會需要改的 不是說要抱怨這麼不公平 因為畢竟他們是來這邊可能有很多不得已的理由 但是他們來到這裡是有貢獻的 有積極的意義 對他的文化 我們應該更加的尊重 對他居住的權利應該更加尊重 每個人 不管什麼族群 都有權利享受到好的住宅)
(奇浩部落Tapang 劉永福 阿美族
Alang Pachrmencyuhaw 劉永福 Amis
我們要的是你們年輕朋友 也要有房子可以住 照顧的應該是我們這些老人家 也更應該照顧你們這些年輕一代的人 為什麼 你們還是要創造奇蹟 你們還是要創造更多台灣新的東西 新的創造 新的生活 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不要一直做二等國民 我們應該跟人家平起平坐)
(紀實攝影師 關曉榮
Mpsasing ndaan kndusan 關曉榮
但是不管怎樣我相信 這樣的一個簡單的來講 人飢己飢 人溺己溺 基本的情懷 還有他的實踐 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某種情懷 應該要有一種實踐 就是去支持被壓迫者 支持受害者 這樣的火 理想的火焰 應該不會熄滅 不管多麼微弱 它是一個社會良性化發展 也就是說平等化發展 必要的一個火種)
不管是關曉榮書中的每一段人物故事,或是奇浩部落Tapang劉永福和族人蕭金盛的生命經歷,都是族人離鄉來到都會區的真實縮影,即使有了家,但仍然在與這個大社會尋求對話,期盼有一天,這個社會能從八尺門的生命痕跡中反思,並正視原住民族為這個社會付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