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umalj a 'a'isusuan maqulip a 'a'uda'udanan
桂竹對於泰雅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素材。竹業興盛時期,曾經撐起臺灣桂竹供應的來源,但《禁伐補償條例》上路後, 部份部落族人因為生計而逐漸脫離了日常生活之中對桂竹的依賴,但族人的文化骨底已深深地烙印著桂竹的重要與價值,帶您一起來了解…
(部落耆老 尤命 哈用(Yumin Hayung)
桂竹跟泰雅人的關係,聽祖先口述很早就有所聞,不知多少年前,早在日治時期之前,泰雅竹製房屋已遍布在泰雅部落生活中,據說最早族人們要去挖竹子的根部來種,而竹根的年齡太老或太幼都不適合,最好是兩歲的竹根,於是把竹根種在泰雅族的土地。)
(部落耆老 尤命 哈用(Yumin Hayung)
ramaljeng i qinaljaan
Yumin Hayung(尤命 哈用) Atayal
桂竹是一個非常好的產物,很具有泰雅族人生活所存在的價值(02:32:05) (02:56:12)種桂竹已成為泰雅族人的生活日常。
竹子在泰雅族人生活中有什麼貢獻?
桂竹可以建造竹屋,像這上面的屋簷堆疊兩層就不會漏水,所謂的(sinpusal )就是兩層之意,就不會滴水,從以前我們會在屋內烤火,用煙燻竹製天花板,較不容易有蛀蟲蛀,竹子也不容易爛
其次,早期竹子也用在製作成弓箭的箭,專門用於射山豬與野生動物的工具,諸如 : 米篩、背簍等等...還有指引夜間的火把照明,用來上山路途中的照明燈,因為以前沒有手電筒,到竹林找乾的竹竿烘烤過當火把使用 ,兩三把帶著早早出發上山即早抵達,這也是桂竹的功用之一,很多生活用途,除了米篩作用外,也製作成圍籬、竹籬笆,桂竹在泰雅生活已不可分離,存在相互依賴關係。
桂竹曾經是泰雅族賴以維生的產物,更早時期家中長者過世後會埋在床底下,經過兩年後,再另擇新地點蓋竹屋,有如分居的四兄弟,大家互相協助兄弟們蓋分居的房子,依序完成分家,最後剩最小的留在原居處,照顧年邁的父母,這是泰雅的傳統,竹子在泰雅族的生活有其重要的需求,沒有竹子,就沒有泰雅家屋,這就是泰雅生活。
竹子在什麼條件下最適合用來蓋房子?
要看竹子的外觀是否厚實,是需要警慎的選擇比較直的,不能像砍竹子一樣大面積疏伐,而是要在竹林中尋找平均大小一致或接近的, 而且要直的,太粗也不好,選擇大小適中、年齡相仿,不是隨便砍或是夏天砍竹材都不盡理想,四或五年就壞了, 選擇在入冬11.12月砍竹材最適合,到了2、3月開始長竹筍就不再砍竹子了,怕潮濕會有蛀蟲侵襲,所以竹子長芽就不能砍筏,因為容易腐爛。
聽說您最早接觸竹業大約在50年代興盛時期行情如何?
最早竹業興起是在日本光復後國民政府到台灣,那時玉峰、秀巒部落還沒有路可以通車,嘉樂村位在前山,我們位居於後山,宇老山壁為界分為前後山,當時因為交通便利,嘉樂村已經有好的生活,而後山靠山吃山的族人還被取笑,相較之下前山有工作可換取生活品質,當時在嘉樂村或新樂村若有5到6家砍竹產業,就無須另找出路 ,當時賣竹子的價格非常驚人,當下的1千元相比,相當於以現在1萬元的價值,所以前山的生活真的很富有,到前山懇親,除了豐富的佳餚及美酒款待外,還打包食材贈予長者可以帶回後山部落,那時他們生活很富足。我們玉峰部落後來也跟著竹產業,從宇老開始使用流籠搬運竹子,下山至道下(Micisita), 後來又改成牛力搬運,(牛)就是牛運竹子,開路從馬美部落到太平部落,也是牛力運輸,用牛的拉力載運,從馬美、李埔、玉峰、馬里光較少,宇老族人把竹子綑綁3根用人力肩膀扛至宇老商店,3根6元售出,送到宇老的年代我也跟著姻親經歷過,當時年紀小只能扛1根竹子,照樣跟著揹竹子,以前都是這樣的生活, 所以竹產業在民國60年代,當時道路開通已能運出去,玉峰部落也開始向竹農買竹,請工人砍竹運銷。
以前水位很低,都是石頭林立(石頭遍布)狀況,不能用水運,有專業竹商人來評估,像角板山有經驗水運的師父們請益,他們都已離世了,我的師父也包含兩位漢族商人,跟著他們學習兩年後,自己獨力帶竹鐮幫一起水運,帶領鄰近後山部落族人,一直到桃園沙崙子,我就是用這個木舵水運竹子,謹慎的教他們技巧,包括Teru、 Sozi、Silan Lomuy 等,擴大至三班人員,師父們回都市後,就由我們接班部落竹產業,一直到後來竹筏延伸到巴陵部落,當時幾乎一個月每天工作不能休息,新竹桃園來回路程每個人都瘦如乾柴,寒冬侵襲皮膚乾裂,衣服穿脫困難有加,有一個水道轉彎處,大約兩層樓高的深度, 前掌舵著都會全身溼透,若前掌舵者掌控得當,後掌舵者就無憂,使用這個木舵,這就像開車一樣,比這根長度更長,選擇材質好的竹子,跟木舵銜接起來就可以使用,真的不是誰都能勝任這艱鉅的任務,那期間很多同行者稍有不慎就出事了,受重傷、撞掉牙齒,除非要由經驗豐富的人帶領,知道有人帶領就會跟隨開水路,水域有大石頭阻礙時,會用炸藥來炸碎石頭,當時是這樣的情形。)
(部落耆老 尤命 哈用(Yumin Hayung)
ramaljeng i qinaljaan
Yumin Hayung(尤命 哈用) Atayal
很謹慎的帶領掌舵,順著水勢往下游,遇到急彎處稍不慎就會撞石壁,連兩天的時間都無法收拾竹子散落的殘局,最主要是34至35節的竹子,大約250公尺長,從玉峰國小對面的溪流開始,用水運竹需時1小時20分左右,抵達桃園復興鄉的巴陵部落,運行期間完全不能停止,竹子與溪水碰撞聲,抵達之前必須用人工剎車技術來控制,溪水是不停止流動的,真的很艱辛,一個月不能停止工作,行經太平半路尋找洞穴暫時過夜安身,因為很累人,天還沒亮婦女們準備早餐,開始又日復一日的運竹工作(一天幾趟)一天只能一次的過程,從竹林中拖行砍完的竹子往山下滾,摔滾過程竹身有擦傷痕跡,照收價格依然,不像現在竹子有一點擦傷就不收,即便竹身有刮痕當時價格很好,以前利潤很好,也是族人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當時,啊呦!整條溪轉彎處很多,真的不容易,(曾經翻船散落嗎?) 沒有過,前置作業竹子排列時,4根綑綁需牢固徹底,如果沒有綁好,當然會散掉啊,會很耗時間整頓,掌舵者順著溪,其他工人步行至目的地會合,手腳不是很俐落,頂多從3至10而我們可以扛20、30根竹子不等,30年了竹業生涯 。(這個舵陪你工作多久?),這個嘛!大概有10幾年了,當時正值年輕力壯,使用了10幾年,(怎麼還沒腐朽?)不容易腐壞,要留給我的後代子孫觀賞的,(值得紀念的歷史文物,真的沒見過?)對!
(竹林園地主 Hola Yumin(黃孝華) Atayal
puquma
Hola Yumin(黃孝華) Atayal
做任何工作前要注意什麼?
要先行儀式(mgaga')或稱( mcyaq),最好是帶上杯子,尤其有請工人時,至少用一杯飲品,如此不至於被風觸摸,這是最基本也是傳統,敬天敬地敬祖先,絕對不能忘記,無論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行儀式(mgaga')以敬祖先允許,真的不能忘記,像是跑山也要、打獵都一樣的,一杯是不能省略,也祈求祖先庇佑(mhhaw),在這項燒墾中順利,不會受傷。
泰雅族人燒墾是如何?
最先用鐮刀砍伐,砍到最後,剩餘的大型樹頭用鐮刀無法處理的,在用鋸子鋸短,鋸成一節一節的堆疊在一起,放置2個月,2個月後用火燒(由上往下燒),把剩餘的芒草、竹、木一起燒掉,循序漸進的燒完整個堆疊的可燃物,完成後,要用大小鋤頭處理根部,尤其是葛根的根部一定要除乾淨,像是我手邊拿的這個藤類植物葛根(wahi'),非常破壞農作物生長,所以要連它的根頭挖出來,不然會長得很快,細根還是其次,最主要是根的圓形頭必須拔除,一定要連根拔起,接下來高的樹要再用鏈鋸將它鋸掉,地上阻礙行走的竹根、樹根也要一一剷除,以防工作者跌倒(01:37:21),在燒一次完成後就可以種各式各樣的農作物。
燒墾時應如何預防森林大火?
也要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跟隔壁土地的界線在哪裡,因為燒到他人土地(財產)是要賠錢賠不是的,而且要在界線上砍出相當的距離,這片竹林原本沒有要砍掉,但是因為木頭長得比竹子快,樹木長大會影響竹子生長,所以才想轉種傳統農作物。
也因為燒墾過的土質鬆軟,種什麼都會是好品質。偶有不速之客,山豬會來啃食芋頭,還有猴子也會來光顧,來不及採收,就被牠們搶先,實在沒有辦法抵禦山裡來的搶食族,應該要設陷阱讓牠們上鉤。
竹屋不再部落呈現,泰雅傳統換工制度是否還存在?
喔!您是說換工制度是吧!就如兄長要蓋新居開始的第一年,首先要找到適合的梁柱建材 ,梁柱像是您現在看到的橫排竹疊的作法,之後才砍竹子,需要人手,邀請鄰居或姻親來幫忙,這就是所謂的換工制度(sbayux),從砍竹子到蓋房子,都需要宗親的互相幫忙,很快速的可以完成,輪到下一家蓋房子,也一同協助,這就是換工(msbayux)的意義。
傳統換工制度是否還存在?已經沒有了,哎!真的沒有了,現在的孩子說不動;也請不動,我想請他們幫忙都各自有自己的工作, 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如需要幫忙,只能請部落族人工作支付工錢,現在真的似乎忘了,早期泰雅族人非常受用的換工制度(sbayux),是真的很好,即便再大的事或很遠或很大的建築物,都能很快的完成,因為互助合作帶來的便利,現在看不到了,現在已變成功利時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