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elaela kay yacengecenge ku abubulru ki nacekele舊筏灣
1947年,舊筏灣部落的居民,因為交通教育醫療不便等因素遷移至現在的排灣村,2001年居民意識到舊部落與排灣族歷史文化的重要連結性,便努力重建當時舊有風貌,年輕人也加入其中,當越靠近部落,青年越愛自己的部落,後來舊筏灣的後裔青年們,自發性組成Sepayuan∞more青年小組,Sepayuan是舊筏灣部落的排灣族語發音,more指的要將更多舊筏灣部落的歷史、人文等故事,他們希望透年輕人的力量,把自己部落的故事分享出去。
這集《慢城之旅-舊筏灣的灣式生活》記錄著年輕人返鄉回部落,他們用自己所學,吸引更多人一起回部落,認識部落。
這座曾孕育26個聚落,全盛時期達300戶以上,超過2000人口的舊筏灣部落,是全台唯一車子到得了的石板屋部落,目前共有13戶完整石板屋,部份家屋提供接待住宿,讓來到這裡的人踏上慢城之旅。
(地磨兒國小老師 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singsi 地磨兒國小
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芒草上面是不識有利刺,有那個會割人的東西在它邊邊,所以它會把你身上不好的東西割起來,然後放在這個芒草上面。所以等下過去的時候,一定要過這個芒草,然後踏它,踏兩次,踏完之後,跟旁邊這個姐姐拿這個葉子,這個太小了吧!拿這個葉子,然後去繞在這個煙上面繞,然後從你的腳這邊開始打,打到身體。腋下很臭的話可以打一下腋下,然後你的行李很多的話,可以打一下你的行李。搞不好行李裡面,有更多不好的東西。
(台中教育大學原住民族教育及文化研究中心助理 鄭竹倩
singsi 台中教育大學原住民族教育
鄭竹倩
我們今天這個活動是教育部國教署,就是委託台中教育大學辦的一個部落文化學習的體驗營,邀請全國在都會區的原住民學生來參加這個活動,可以鼓勵他們回原鄉去找到自己的文化,等於就是在他們心中埋下一個小小的種子 ,希望以後他們都可以回到部落服務,或是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
來自全國各地25位的都市原住民青年學生,進入有千年古城之稱的舊筏灣部落,由在地的青年帶著他們展開兩天一夜的排灣族生活體驗。
踏過芒草,雙手各拿一支樹葉,在火上方繞幾圈,將樹葉從腳到頭、後背,掃一掃、拍一拍,再跨過火堆,同時將樹葉往火堆裡丟,這是進入舊筏灣部落前的祈福、過火儀式,透過白煙及鋸齒狀的芒草,割去身上不好的味道,也除掉不好的氣息。
(地磨兒國小老師 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singsi 地磨兒國小
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我們來這邊不是去一般的遊程,不是去九族文化村,這邊是真實有人生活過的舊聚落,所以都要帶著很敬重的心。)
(屋主 董惠美 排灣族
pidanane
董惠美 排灣族
剛剛一個同學進來說很涼,有那個看不見的冷氣,自然的冷氣喔,石板屋就是很奇怪喔,會呼吸,風裡面的空氣也出去外面的也進來,冬暖夏涼石板屋。)
舊筏灣石板屋順著山的地勢而建造、是一塊一塊堆砌而成,冬暖夏涼的奧秘在於房子會呼吸。
(舊筏灣部落居民ljavakaw dapu 排灣族
sakacekele
ljavakaw dapu 排灣族
為什麼會呼吸,它是沒有封閉的,它的結構從下面到最頂端,它這個結構是沒有黏住,全部一定是有隙縫,上面的這些石板,因為以前煮飯都是在裡面,在裡面,如果說很多的煙,它一定會排出去,所以從這個石板與石板之間,它會從那邊滲出來,但是雖然說是煙會出來,但是下雨,裡面會不會下小雨,它不會,那就是因為它只會呼吸,但是水就沒辦法進去。)
石板屋不只有防風防雨水的智慧工法,在屋內上方的天窗也有著透過光影折射計算時間的功能。
(Sepayuanmore 青年小組召集人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tarasangililuku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老人家會按照這個光,它的位置判斷,在正中央了, 可以吃,開始煮中餐吃中餐了,光開始往床這邊的時候,我的家裡人怎麼還沒有從田裡面回來,都已經要準備太陽下山了,所以就會從太陽的光射出來的點,去判斷我這個時間點可以做什麼事情。)
走進舊筏灣處處可見部落生活裡的大智慧,像是這裡的每一條階梯路面也是由石版拼湊,但不是每一塊石板和石板之間都是固定砌合的,有些踏上去會發出聲響;有示警作用,讓待在石板屋裡的人知道有人走過來了。
(地磨兒國小老師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singsi
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以前vuvu說,看的到的水才是安全的水,如果看不到的水流那個才是危險的,所我們這個部落比較大的步道大概有三條,這個平常是用來走路的,但是到汛期的時候,它是用來排水的,你會看到石板屋旁邊,它除了有疊砌的石板之外,它會有那個,有一種石板是這樣,就是直立在它旁邊的,那個就是用來擋水的,這就是vuvu他們的智慧,簡易的排水系統,是沿著我們的石階這樣子走 。)
參觀了部落家屋後,繼續提起腳步往部落以前的學校舊址去看看。
(Sepayuanmore 青年小組召集人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tarasangililuku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這個地方原本是我們部落一個頭目的傳統領域,他的土地,那個時候日本人來為了要建小學,日本人來首先的一個是建駐在所,派出所,衛生室,再來就是國小,這個地方,那個時候日本人就跟部落的頭目做協調,頭目就願意把這一塊土地給日本人來建學校,後面就延著國民政府來的時候一併在這裡做教室。)
(Sepayuanmore 青年小組召集人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tarasangililuku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舊排灣部落總共有26個小部落所組成的一個很大的聚落,我們現在這個模型,我們就只做了石板屋比較聚集的地方,因為這一區的人民,是最慢才離開舊筏灣部落的,所以這石板屋都還算很完整,其他25個20幾個部落的石板屋都變成遺址了,沒有像我們這邊還有石板屋可以讓你們來體驗住宿。)
1947年,舊筏灣部落的居民,因為交通教育醫療不便等因素遷移至現在的排灣村,2001年居民意識到舊部落與排灣族歷史文化的重要連結性,便努力重建當時舊有風貌,年輕人也加入其中。
(地磨兒國小老師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singsi
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我們的祖先都來自這塊土地,之前有一個契機就回來這邊,就覺得我的,我們的背景好像很厲害,這個地方好像很多故事,於是在妹妹念薇號召下,我們就幾個舊筏灣的後裔,我們都說我們是舊筏灣的後裔,我們就一起投入這個工作,因為我們的祖先都來自這個地方。)
舊筏灣的後裔青年們,自發性組成Sepayuan∞more青年小組,Sepayuan是舊筏灣部落的排灣族語發音,more指的要將更多舊筏灣部落的歷史、人文等故事,透年輕人的力量分享出去。
(地磨兒國小老師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singsi
Pacak Taruzaljum排灣族
這是衛生所,上面那個是警察局,以前的警察局。
(Sepayuanmore 青年小組召集人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tarasangililuku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有鼻塞的齁,等下可以試吹,但你覺得不想碰不想吹,你覺得不衛生,你就不要吹。
(Sepayuanmore 青年小組召集人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tarasangililuku
金念薇 Patagaw Palengez 排灣族
我們去訪問老人家,我們就說,哎,ina vuvu。你說一下嘛,你們以前在這裏生活的樣子,那講到最後我就說,你有沒有什麼話要給現在的年輕人知道。他們就說,我們等你們好久了。我說怎麼,到底是我來的太晚了,還是我真的。我就那時候聽到這句話說其實我很對不起我部落裏面的老人家。我就覺得我們活了20幾年,原來老人家一直在等我們,年輕人要回過頭來跟他們去,聽他們的故事,吸取他們生命裏面的智慧。那句哎呀我等你們好久了,我說天哪這句話他們累積多久他們才講得出口,多麼期盼我們回到家裏面,來去分享他們曾經生命裏面的這些感受。然後就開始。就覺得我真的是沒有辦法離開我的部落,完完全全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地方,你們所知道的舊排灣部落。
它並不是一個地方。它並不是一個你們所知道的,叫做部落的地方。他對我們,對我們,就排灣的人來講,這是家。即便我們不出生在這裡,即便我的長輩可能也只是短暫的居住在這個地方。但至少,我們生命的起源都來自於這塊土地。)
(排灣部落Palengez 家族傳統領袖 蕭阿惠 排灣族
這個是牆壁,這個是裡面的椅子 ,這個牆壁外面是外面的椅子 ,以前這個地方都是那個床,因為這個是頭目的家,所以它裡面會跟一般人不一樣,它這個房子 是倒塌下來的,所以那個裡面,還有很多,可能會有一些珍貴的東西,上一次我們有挖到可能日本時代的碗,但是那個碗已經有一半壞掉了,還有很多甕的碎片,還有更珍貴的是我們挖到那個,以前那個天窗,那個天窗是一塊石板,中間挖洞。)
舊筏灣還有多處崩壞尚未重建的石板屋,可以清楚看到兩旁牆面石板,這群年輕人希望藉由外界的力量,特別安排來到這裡體驗生活的人,和部落的族人一起參與整地重建石板屋的工作。
(學生 kaljalju saliljan吳心怡 排灣族
situ
kaljalju saliljan吳心怡 排灣族
很少會去接觸這種東西,然後當你真的去碰到這種東西,有一種我真的有去探究這個東西,我真的有去尋這個東西,所以就會有一種記在心裡的感覺,因為我平時都市不會接觸到這種東西,不會叫你去挖土怎麼樣的,然後,反正一開始是滿不願意的,因為滿髒的,到最後我們全部都髒髒的還玩得很開心。)
(學生 kiki pakelimu王宜柔 排灣族
situ
kiki pakelimu王宜柔 排灣族
因為那時候剛好下雨,然後我以為想說石版屋不是一層一層的嗎,從中間抽出來應該很簡單,結果沒有,連中間抽出來都不會動,一定要從下面慢慢挖,挖出來,它才可以拿出來這樣。)
(地磨兒國小老師Pacak Taruzaljum 排灣族
singsi
Pacak Taruzaljum 排灣族
我們的遊程,不只是只有石板屋,還有很多就是回來工作的青年,他們本身可能在外面學的一些事情,比如說我們很多都是從事教職的,所以就會把在學校學到的或是很多文化場域學到的東西,一樣運用在這個地方,其實我們在晚上都會跟學生做一些互動,或是分享的,我們希望他們可以帶回去的是,他們看的我們一些哥哥姊姊在這裡做的一些事情,希望他們也可以把這一份感動和這一份故事帶回他的部落。)
兩天一夜的遊程,讓這些很少回到部落的都市學生,深刻體驗部落的生活,也聽了部落大哥哥大姊姊們返鄉回到部落的生命經驗,激勵了他們對部落的嚮往。
(學生 saive pakelimu王宜雯 排灣族
situ
saive pakelimu王宜雯 排灣族
這個活動讓我很有感觸,就是不管自己是不是都市原住民,或是自己的年齡多小,有那個心的話,我都可以去做。)
(學生 Hanaku Futel Napali阿美族
situ
Hanaku Futel Napali阿美族
我們來到部落我們就是歸零,我們就是厚臉皮的學習,所以像姐姐他們這樣子慢慢地走上來,讓我看到,希望未來是可以成為那樣的自己,但是可以更好。)
(學生 蕭力紘 泰雅族
situ
蕭力紘 泰雅族
會有一種,你不知道你到底是誰,你不知道到底定位在哪裡,但是你每次一回來部落,你就知道好多人是這樣,而且我覺得是越來越多人,現在也有很多人回去部落尋根了,可是其實大家都還在都市長大,你知道大家都在去尋根的時候,不會感覺到你自己,你雖然知道自己是孤獨的,可是你知道大家都是朝著一個目標去前進的。)
(排灣部落Qapulu家族傳統領袖 蕭惠美 Zuljezulje Qapulu 排灣族
talialalay排灣部落Qapulu家族
蕭惠美 Zuljezulje Qapulu 排灣族
年輕人這樣子的來用音樂用部落的體驗,或是到部落去跟vuvu一起工作換工,我覺得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吸引他們年輕人,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來,我覺得對他們好,我覺得看到我們排灣族有不一樣的我們自己,不在以前要求他們,現在不是,就會主動會來部落,我覺得這樣的感動在部落的耆老裡面,都看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