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今天(22)登場。這是台灣第一部簽署的國際公約,然而卻也是國內最晚實質推動進行審查。而相比其他公約在國內施行,大多都有制定施行法,針對ICERD的部分,行政機關暫時沒有制定施行法考量,是依條約締結法讓公約在國內有法律效力,但這仍引起審查委員的質疑。出席的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表示,目前國內正草擬一部可銜接ICERD精神的法律,也就是過去大家所討論的"反歧視"或是族群平等法。羅秉成也證實,草案已有初步內容,預計今年就會送入立法院審查。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22號登場。其中受到關注的,就是國內目前缺乏一部反歧視,或是族群平等的相關法律,來回應ICERD的精神。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 Pasu'e Poiconx (浦忠成) 鄒族:
政府到現在仍然沒辦法提出,有效的制止方針,針對種族或族群的,歧視性仇恨性的言論,國家人權委員會關切,國內針對特定少數族群,群體的歧視性仇恨性言論,仍然頻頻發生。)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伍麗華) 魯凱族:
如果這些共通性的問題,也就是從政府機關的行政作為,態度乃至於法律,沒有嚴肅並且明確的回應,這些歧視的行為,就會讓歧視事件層出不窮。)
國家人權委員會以及立法委員,甚至民團紛紛指出,現行的國家法律僅針對"個人",像是公然侮辱、誹謗等等。但過去網路上、校園等發生的原民歧視案例,就能看出法律無法對"集體"有所保障。出席會議的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在回答審查委員提問時提到,自己在行政院主持幾次跨部會議,法案涉及的不只族群歧視,還有討論歧視的方式、救濟管道等等,羅秉成表示,今年就會將草案送入立法院審查。
(行政院政務委員 羅秉成:
這個草案我們預計,是從內部的討論之後,大概下個月(五月)會開始,進行相關的預告跟公眾的徵詢,我們已經計畫在五月開始,會進行實地北中南東,台灣各地區四場的公民諮商會議,跟社會徵集相關意見。)
這也是會中,審查委員主動提及要參考草案內容,有助於提供審查結論。羅秉成表示會再和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溝通,與審查委員報告形式。反歧視相關法案,也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政見之一,即將啟動的立法工程,備受各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