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nak'ino' tomil'itol ka kapaSatoroe'an ka kapanpanabih
近來閩南語正名「台語」的話題,在國會殿堂上掀起論戰,原住民族語在民國108年,正式列入國家語言,在這五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培養了許多族語教學人才,原住民社會也開始鼓勵開口說族語。只是隨著原住民移居到都會區的人口愈來愈多,離開了教育現場,族語該如何持續被使用及落實在社會上?多元的族語教材又該如何普及化?透過以下報導,一起深入討論。
將原住民傳統水管建築知識,以族語、華語及英語呈現繪本方式,讓不同族群的學生,藉由閱讀互動,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也習得多種語言。
(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 傅麗玉
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kakbazae'an
傅麗玉
我的個性是,我認為說這件事情有價值,就是有價值那我就是一定要去做,如果說我沒有去做就害怕的話,這樣子天底下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都不會有人去做了,但是我的努力如何可以為大家所用,對大家有幫助的話,那我覺得比學術論文發表了,被冰在冷冷的圖書館裡面吹冷氣都還要好。)
以族群文化為本,將科學專業融入教材,讓語言學習不只是溝通,也是知識的載體。原住民語言正式列入國家語言,國家投入大筆預算推動語言復振,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類似清大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的族語教材,繁花盛開,只是這些教材的普及化問題,卻依舊是個問號。
(族語教師 lahi' a bawnay baba:i'(風英輝) 賽夏族
kamatortoroe'
lahi' a bawnay baba:i'(風英輝) SaySiyat
其實說到這種教材的話,變成是說,我們一週只有40分鐘,40分鐘真的很可貴,對不對,教材太多的話,老師其實會教不完。)
(新北市本土語文原住民語指導員 cigar sukinadrim(陳昌榮) 排灣族
新北市本土語文原住民語指導員
cigar sukinadrim(陳昌榮) Paiwan
那就族語老師來講,在踏入學校,在做族語教學這個文化傳承的部分,我覺得族語老師要不斷的與時俱進,不斷去參加,所謂的不管是原資中心,或者是所謂教育局辦的一些增能研習的工作坊,因為教學是也要不斷做學習的累積,那你唯有透過學習觀摩其他人的優點,才有辦法不斷的讓自己在教學路上做成長的部分,這樣子引用更多元,更多策略的方法,你也在教學上也能更吸引學生的方式。)
文化來自於生活,但生活是按著時序日復一日的過著,但世界的變化卻是分秒必爭的快速。要讓族語普及化,就不能只仰賴國家機器,該如何創新改變,人才是關鍵。
(族語教師 lahi' a bawnay baba:i'(風英輝) 賽夏族
kamatortoroe'
lahi' a bawnay baba:i'(風英輝) SaySiyat
其實並不是說,之前很多老師說原住民都沒有教材,那老師自己要去延伸,這其實最主要是老師自己要去做功課,怎麼去做這種教材的連結。)
(新北市本土語文原住民語指導員 cigar sukinadrim(陳昌榮) 排灣族
新北市本土語文原住民語指導員
cigar sukinadrim(陳昌榮) Paiwan
那我覺得還是要回歸到你教學者你們要怎麼樣去活化,這個教材的部分,讓這個教材能夠有一個生命,甚至跟學生的學習做一個有溫度的連結,這樣子教材才能夠發揮到,最大的一個學習的效益。)
(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 傅麗玉
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kakbazae'an
傅麗玉
我們百分之2的人所知道的科學,其實就是綽綽有餘,可以來解決這百分之98的人科學的問題)。
科學能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文化價值來自於時間的淬鍊,語言學習不光光只是為了考試、資源,知識學習是一輩子的功課,教育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才能走得長遠,落實族群主流化,更需要納入宏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