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記者
Awe Nawi/瑪蓋丹/陳婉菱 南投仁愛

賽德克族耆老田調研究 醞釀古謠及舞蹈的復振

tani tatini' Sakira:a' noka Seediq kapa:tol ki hinlal

在台灣的原住民族是多元文化的族群,每個族群各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不論是傳統技祭儀和飲食文化及語言文化,傳統歌舞和服飾也都各有不同的飾品配戴及主要元素特徵,族群部落起源更是充滿神祕傳說等等。在南投縣仁愛鄉Alan Gluban(清流部落),這是一個充滿人文歴史的部落,在日據時代時,日本人稱它為川中島,賽德克族文化工作者沈明仁校長,以及清流部落樸溯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瑪姮 巴萬,多年前曾深入部落,拜訪耆老做田調研究,探討賽德克古謠吟唱特色及演變過程,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瞭解賽德克族的吟唱古謠背景。

沈明仁校長說,他訪問Tiwas Pawan的時候,說著說著臉上已沉醉在回憶往事,就隨當時的心情吟唱了一段歌,坐在旁邊的部落婦女悲從中來,流下眼淚,彷彿回到那段艱苦的歷史。

(前校長 Pawan Tanah(沈明仁)  賽德克族( Seediq )
'ankakhayza'ana tahoki' no kakiSka:atan
Pawan Tanah(沈明仁)  Seediq
大槪是在1991年的時候,應該是民國80年,那時候他們來找我,是為了要拍攝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1930年的GAYA,是講述當年發生在霧社後山地區的霧社事件,因此我們才會到Alan Gluban(清流部落),找我去的是邱若龍和魏德聖,我們去找Tiwas Pawan,我們為什麼要去Tiwas Pawan,因為我們為了要寫一本書,是關於我們賽德克族的GAYA,我們到這裡來的目的,是想要尋找曾經和莫那魯道一起生活的族人,我就請教清流部落族人溫克成Tado,我問他說,現在部落有哪位老人家能夠用傳統的方式來跟祖靈溝通嗎?他說有些人是吟唱歌謠,有些人是用舞蹈,他就告訴我有一位老人家Tiwas Pawan,Tiwas Pawan她非常會唱古謠,早期部落族人被迫遷到Alan Gluban(清流部落)的時候,都是Tiwas Pawan帶領吟唱古謠和祖靈溝通,當我見到Tiwas Pawan的時候,因為我本身就很瞭解關於莫那魯道家族的霧社事件,我就問她霧社事件當時您還好嗎?Tiwas Pawan就跟我敘述當時的過程,坐在她旁邊聽的除了我還有邱若龍及魏德聖,她就訴說過去族人當時被遷移到Alan Gluban(清流部落)的時候,就是從馬赫坡(部落)的時候,我開始問她一些事情時,她就馬上流眼淚哭了,她非常想念莫那魯道的孩子們,因為莫那魯道的孩子與她的年紀很相近,講到Tiwas Pawan在她的歌詞裡,在霧社事件戰役中,很多族人都犧牲了生命,只剩下Baso Mona(莫那魯道次子),而Tiwas Pawan她才是真正能講述,Basow Mona(莫那魯道次子)和Tadaw Mona(莫那魯道長子)的過往,她說我們用歌謠表達對長者們的經歷,去抵抗日本人是不得已的,未來由我們收藏留下來再唱給長者聽,我們聽了Tiwas Pawan唱的歌謠之後,Tiwas Pawan告訴我們說,你們也要唱,透過你們所瞭解的,繼續傳承給我們的子子孫孫,他說Baso Mona(莫那魯道次子)和Tadaw Mona(莫那魯道長子),是這樣跟她說的,之後我們就可以從Tiwas Pawan長者口述,瞭解早期家族及部落的事。)

(前校長 Pawan Tanah(沈明仁)  賽德克族Seediq )
'ankakhayza'ana tahoki' no kakiSka:atan
Pawan Tanah(沈明仁)  Seediq
她就是說這個地方,然後在她的背後就是,她就是這麼的即興式的,不是你看到的這個,她就是唱一些悲傷的歌,所以Tiwas Pawan在傳遞,我訪問她的時候,她就在做這樣的一個傳述。)

Tiwas Pawan長者到Alan Gluban(清流部落)後,她認養了後來被遷徙到隔壁村的中原部落(Alang Nakahamiwp),傳阿有(Ape Magah)十幾年前她還健在時,我們到部落採訪她,她很高興地分享她年輕時的生活,因為傳阿有(Ape Magah)當時也有接受日本教育,並將日文片假名歌詞本整理出來。

(前校長 Pawan Tanah(沈明仁)  賽德克族 (Seediq )
'ankakhayza'an a tahoki' no kakiSka:atan
Pawan Tanah(沈明仁)  Seediq
Tiwas Pawan長者所敘述的真實事件,她說我會把這些歌謠留下來,傳授給Obing Nawi她們(部落婦女),然後她們再傳授給我們的子子孫孫們,由她們再繼續傳承,我們曾經在Alan Gluban(清流部落),唱過的歌,跳過的舞,這樣我才不會辜負長者們遺願,我心裡也沒有那麼難過了,Tiwas Pawan是這樣說的。)

Ape Bagah媽媽是位傳統的賽德克族婦女,除了傳承歌謠外,每天在家裡天天織布,Alan Gluban(清流部落)中,會唱古謠的長者也剩下五、六位了,Ape Bagah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她說覺得自己當時跟養母學習唱賽德克族的古謠是認真地,並用自己所學的日文,把每一首歌整理後收藏起來,之後部落的婦女都找她傳唱,她看到比她年輕的婦女們,認真唱著每一首老人的歌時,是她最欣慰的事了,Ape Bagah媽媽說,她想唱一段跟我們分享,不用看歌詞,就像是記憶中老人哼唱出來的那般旋律。

Ape Bagah媽媽手上離不開苧麻線,一邊旋轉 tmgiys紡紗,一邊回想起部落早年生活嚴謹,年輕女生和男生不可以隨便講話,或有不禮貌的動作,必須遵循部落的GAYA(規律),她說時代變化了,部落生活也改變和現在都不一樣了。

(清流部落長者 Ape Bagah 賽德克族 (Seediq)
Say Gluban tatini' 
Ape Bagah Seediq
(您剛才唱的古謠是什麼意涵?)這一首歌是說從年輕相愛的時候,(年輕女生和男生嗎!)是年輕女生和年輕男生,開始是因為早期是於工換工嘛,年輕人就彼此慢慢互相瞭解。)

目前在Alan Gluban(清流部落) 會唱古謠的張媽媽(張呈妹),可以算是比較年輕的一位,她也回想小時候在部落的點點滴滴。

(清流部落長者 露比‧馬姮  Seediq)
Say Gluban tatini'
露比‧馬姮  Seediq
之前我們本來有多位部落的老人一起傳唱EEKAY IBE,大家在一起很快樂的時候,不管是過新年或者是部落有人結婚時,現在部落的長者愈來愈少了,有的生病,有的已經往生了,Ape Bagaha和哈露都已不在了,現在她們就來找我要傳承唱EEKAY IBE這首歌,我心裡也很難過,無奈歲月的流逝,雖然我心裡也很難過,因為人生無常,但當我再想起她們的時候,自己不禁地唱著EEKAY IBE,我們很喜歡這首EEKAY IBE,它是早期老人所流傳下來的,不能遺忘的,我們高興的時候會唱EEKAY IBE,難過的時候我們也唱EEKAY IBE,這是早期老人所傳承下來的,這是GAYA 要傳承的,我媽媽和Tiwas Pawan及Ape Bagaha都是這樣教我們,告訴我們EEKAY IBE不能忘記,要一直傳承下去。)

和張媽媽聊到這裡,突然告訴我們,她想唱一段給我們聽。

很慶幸的是瑪姮 巴丸(張淑珍)原本已遠嫁台北,或許是文化傳承使命,毅然決然回到部落成立樸溯文化工作室,從零開始,直到今日,引來許多國內外文化工作者及學者參訪,幾年來並累積許多經驗。

(南投縣原民樸溯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瑪姮 巴萬(張淑珍) 賽德克族
南投縣原民樸溯永續發展協會kakbazae'an
瑪姮 巴萬(張淑珍)  Seediq
現在的小孩子不太喜歡動作慢的舞步,他們喜歡跳快動作的舞步,他們學習多一點舞步,其實對他們來說是也很好啦,也會懂得比較多,我們部落好的就是說,長者和小朋友會一起跳舞,(老少共學啦!)對老少共學,小朋友也已經習慣和長者一起跳舞,習慣了,當初我從台北回到部落的時候,小朋友來找我,希望我成立一個文化藝術團,我問說為什麼要成立文化藝術團,他們說很羡慕中原部落的小朋友,他們都有去台北小巨蛋表演,因為我本身的生活當中,沒有唱歌,沒有跳舞,我的生活啦,沒有所謂的唱歌跟跳舞這件事,所以我會想說,這個孩子怎麼會突然來找說成立文化藝術團,一個不會唱歌不會跳舞的一個團長怎麼帶,我要怎麼帶領他們,後來我就想說,啊我可能比較....我會去想我的能力在哪裡?那大概就是整合,我的整合可能比較算是強嗎?我就開始找孩子們的媽媽了,請教她們應該如何教起,結果妳知道嗎?小孩子們的媽媽都是布農族的,她們之前都是在泰雅渡假村,表演跳舞(原住民舞蹈),我請她們來教小孩子跳舞時,她們教的都是布農族的樂舞,剛開始我也不懂,開始我也真的不懂,(妳也不懂族群的舞?)我只是想說有人教就好,可是後來就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那時候我就開始想一個問題,什麼是部落的東西?部落的樂舞?(包括部落的元素?)對部落的元素在哪裡?我就開始想到我們部落每年過新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在部落的廣場跳舞嘛,我只知道這個(跳迎賓舞)對,我雖然不會唱,但是我們都會跟著老人,我們就大家一起跳嘛,我只知道這個,我就想到,啊我們的迎賓舞,我就又開始做田調了,首先我找了郭明正,我問他EEKAY IBE的意涵是什麼?後來郭明正就翻譯給我們,他說淑珍(瑪妲)那個跳舞吼,就跟葉子一樣輕飄飄的樣子,我們的古謠的那個涵意是很深的,表示說跳很輕盈,動作很優美,再找耆老來教我唱,教我唱了以後,我們才開始帶小孩。)

(南投縣原民樸溯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瑪姮 巴萬(張淑珍) 賽德克族
南投縣原民樸溯永續發展協會kakbazae'an
瑪姮 巴萬(張淑珍)  Seediq
因為現在的小孩子,也都不會講族語嘛,可是他們的記憶力很好,他們不用看詞用背的,小孩子們容易背起來,反而是我們背不起來的,因為是很少用嘛。(有人跟小孩講過這歌謠的意義是什麼嗎?他們懂嗎?)他們當然知道是說,這歌謠裡面的重點,那但是賽德克族,它的古謠是這樣啦,我們是即興式的,因為早期我們沒有文字,所以它的文字是隨時被換掉的,隨著當時心情有所變化,所以長者跟我說,瑪姮這是喜怒哀樂的歌啦,喜怒哀樂,因為我們只有4個音節,我們沒有Do Re Mi Fa Sol La Si Do,我們只有4個音節,我們就是只有這樣,但是我們的歌詞是隨時在變的,你唱的跟我唱的就不一樣,當初我還沒定稿歌詞時,跟我媽媽學習的時候,今天唱的跟明天唱的不一樣,我說為什麼不一樣,反而我這樣好像責怪她的意思,她也會嚇到,因為她們是想到什麼就唱什麼,因為她的歌詞沒有定(固定),因為是即興,以前是即興式,是沒有文字,她不是定稿在那裡,她隨時想到什麼詞,她就用什麼,她的心情很高興,她就用什麼詞,心情不開心,她就用什麼詞,所以跟現在不一樣的,現在反而是我們要定稿了嘛,如果不寫歌詞我也學不會了。)

在文史工作者的田野調查中會發現,早期在沒有文字的年代,部落婦女們都會以當時的心情,用歌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曲調也因此不同。

(南投縣原民樸溯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瑪姮 巴萬(張淑珍) 賽德克族
南投縣原民樸溯永續發展協會kakbazae'an
瑪姮 巴萬(張淑珍)  Seediq
部落的長者幾乎都已不在了嘛,之後我們該怎麼辦呢,至少是說把部落老人所唱的古謠,我們必須收藏起來,再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們,這是一個很大的重點,這份工作告一段落之後,雖然部落老人不在了,我們已經有資料留給我們的子孫們了,但是現在就是說,部落的小孩子也都不怎麼說族語,可能重點也是擺在族語的這個部分,那透過這樂舞,那有辦法讓孩子來共同學習族語,(自然學族語?)對自然學族語,那可能是自然學族語,但是身旁的媽媽們要先學習,因為你要有這個環境,不是說只有教,那(年輕的父母親?)對年輕的父母親,可能讓他們一起來學嘛,然後怎麼樣讓他們耳濡目染,其實族語都是靠耳濡目染,沒有說你特別教,就會很辛苦,從生活裡面,從樂舞裡面,那透過這些希望是說讓孩子也認識樂舞之外,那部落的語言也就容易延續,這是一個很大的一個工作,也是一個重點之一延續我們族語文化。)

思想日新月異,台灣原住民族每個族群文化各有差異,用歌舞去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也不盡相同,而每個年代的年輕人,學習傳統樂舞的動機也是如此。

(前校長 Pawan Tanah(沈明仁) 賽德克族 Seediq
'ankakhayza'ana tahoki' no kakiSka:atan
Pawan Tanah(沈明仁)  Seediq
(校長請問您的想法,傳承我們賽德克族的歌謠,要如何讓現在的孩子們,願意接受而去學習?)我看到現在的小孩子們,學習我們賽德克族的歌謠或者是舞蹈是很高興的,他們願意學習的原因,只有這樣可以學習到自己的母語,會講自己的族語的話,就能從語言裡面,瞭解賽德族群生活文化及GAYA。就是說在你學習你的音樂這個部分,學習你的這個原來的一些歌謠,或是一個傳說,他都是用吟唱的一個方式去表達那你去表達這個部分,它是裡面有一個深層的,一個文化的內涵在這裡,也就是你的哲學的一個觀點,是必須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這個人,他本身就是已經很富有一種人文的一種(思維)的一個人,但是我講的是說,他本身的所學的以及他的經驗,我們要站在這個地方去學習別人,去學習別人的好,而不是去學別人的不好,然後你去學習別人好,變成是你的,自己本身的能力的一個延續。)

族群傳承傳統歌謠,除了讓原住民學生更精進族語,學習傳統歌謠,表達歌謠裡面文化深層的內涵,才能瞭解賽德族群生活文化及GAYA鼓勵年輕人,結合與現代音樂創作新的作品,進而自我肯定,也透過傳統歌謠,讓孩子體悟族群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