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記者
Kacaw·Mayaw(周浩伊)/tjivuluwan(孫政賢) 立法院

歐盟''守護計畫''契機 賽德克文物走向國際

吟唱著傳統歌謠,祭告祖靈,賽德克族人參與歐盟Taking care計畫,如今也將擴大與國際博物館連結,建構原民知識體系的交流,7月9號前進立法院,說明接下來與國際博物館的合作模式。

(賽德克族民族議會召集人 瓦利斯·貝林 賽德克族:
他們很認同 你們用自己,在地部落的一些組織,民族議會先來看他們的文物上面,到底是哪一個部落的,他們會有註明,但是不太清楚,然後我們會把它註明的這些部落回來討論,大概是做什麼用?材質是什麼?我們都會來跟他們講。)

透過文物返還運動,賽德克族民族議會偕同靜宜大學賽德克族研究中心,多年前啟動田野調查、館藏文物彙整,並與瑞典世界博物館簽訂MOU合作備忘錄、並發表實體文物策展和數位展,如今也將在今年7月,與荷蘭博物館辦理圓桌會議,與多國博物館商議未來的合作模式。

(賽德克族民族議會召集人 瓦利斯·貝林 賽德克族:
我們會丟出議題告訴他們,他們就回去討論 年底11月,邀請他們到台灣來 ,就是把討論的結果變成行動化,怎麼去做未來的合作。)

(靜宜大學賽德克族研究中心主任 伊婉·貝林 賽德克族:
不只是學生,就是說在部落的一些文化作者,他其實也是可以參與,因為他們已經沉浸在各族的文化裡面,慢慢也都有形成一些,階段性的一個計畫在培養。)

而這樣的合作也讓學者認為,文物返還過程,不僅是有系統地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系統,且在當代找回文化傳統 Gaya的樣貌,更是轉型正義和文化解殖。

(泰雅族知識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 Daya (官大偉) 泰雅族:
透過我們佚失的物件重新地追尋,從這些物件裡面,看到我們祖先的一些生活的知識跟智慧,重新思考我們今天在當代社會中的一些處境,跟解決困難的方式。)

(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系教授 林益仁:
在殖民的時代,發生了這些諸般的事情,原住民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底下,進入到那個殖民的狀態,對這些真相的掌握,我們才更有清楚的目標,可以進行解殖民的一些行動。)

突破過往國家、蒐藏者與族群間的不對等關係,而國際博物館與賽德克族民族議會,透過文物返還重新建立對等關係,跨越了國家界線的對話,同時凸顯了族群的主體性,也讓流浪的文物能平安靠岸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