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3
記者
gese paljaljuman 屏東內埔

屏科大"熊鷹鳴叫行為研究" 獲登國際刊物

俗稱熊鷹的赫氏角鷹,是台灣本島最大的居留型猛禽,在台灣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傳統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也被列入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名單,由於熊鷹習性隱匿,相關研究較少,不過近年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收錄了雄鷹的7種鳴叫方式,並發表一篇熊鷹鳴叫行為研究,獲刊在國際知名刊物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當中。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近期發表一篇"聽,熊鷹在說話 熊鷹鳴叫行為研究"的文章,紀錄下7種熊鷹鳴叫的聲紋、頻率,而這分研究也登上國際期刊。

(屏科大研究員 黃永坤 kinkiu'in i 屏科大 黃永坤:
台灣的熊鷹數量除了少之外,他們的棲息範圍比較偏原始林,也就是說相對地深山,那我們的困難在於就是,要找到這些巢,再去記錄這些聲音,我們目前記錄,有7種熊鷹的鳴叫類型,包括最常聽到的,就是熊鷹的飛行叫聲,母鳥的乞食叫聲,幼鳥乞食叫聲,以及警戒聲等等)

對於熊鷹的隱匿習性,研究員黃永坤表示,台灣多年來缺少雄鷹鳴叫的相關研究,經長年觀察研究後,他們記錄了母鳥乞食、親子鳥間互動叫聲、警戒聲、顫音,以及一種高音頻叫聲,並把鳴叫轉化成聲紋跟量化數據。

(屏科大研究員 黃永坤 kinkiu'in i 屏科大 黃永坤:
聲音這部分還是幾乎沒有著墨,這個算是首次把完整的,台灣熊鷹的聲音展現出來,然後也去把這些聲音做量化,我們把它可視覺化,就把它化成聲紋圖,以及它的頻率大概多高,時間大概多久,並且去探討這些聲音,各自具有哪些功能)

研究員黃永坤進一步表示,目前雖仍屬於基礎研究,卻有助於從鳴叫跟當時背景,了解雄鷹的行為意義,更能透過鳴叫來進行監控,協助未來探究熊鷹的各類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