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 ti panmu Raya tu qizuanan Ribun mediatip tu baqian
隨著移居都市的原住民越來越多,文健站近幾年也在非原住民族地區設立,若111年都會區文健站停止申請服務量經費補助,這樣做是否讓在地老化的理想成為泡影?藉由在第一線提供服務的都會區文健站,跟目前接受量能的長者家屬,我們一起探究補助經費限縮後,將可能面臨的窘境。
都會區文健站無法申請量能提升服務之後,需要陪同外出跟就醫等服務的長者,應該從何尋求協助?照服員無奈表示,由於都會區長者居住型態不比原鄉集中,長者聚集不易之外,政策執行後,原先提供的量能服務只能由長者或家屬自行負責。
(都會區文健站照服員
Ribun tu baRqian
都會區比原住民山區我覺得更需要量能服務,我覺得在接送這方面,因為其實我們的長者其實都是散居,都不是住在這附近,我們也還不知道該如何去跟長者說,我們可能之後沒有志工去接你們了,或者是我們也沒辦法去幫你做打掃,或者沒辦法載你去醫院看病,可能要請你們自己去包計程車,然後叫你們親朋好友去接送。)
(聲音來源 都會區文健站長者家屬
sileppaw ay
就我了解這個服務好像要自己付錢,老人家每個月領的錢又不多,要看病還要吃飯,對他們來說這是負擔,因為我們要工作要賺錢,所以沒有辦法說帶他們去看病,現在文健站就有這個服務了。)
長者家屬也無奈表示,現在文健站就能做到的服務,若要使用一般長照服務,必須自付部分費用,擔心長者可能負擔不起,家屬因工作也難以抽身陪同外出。
(原民會社福處長 Halu Chiu(羅文敏) Seediq
Raya
經過原民會也有提出我們原住民的一些經濟困難之後,那目前大概是修正說是一般戶是16%,我們中低收入戶是5%,低收還是維持免部分負擔。)
原民會回應,已向衛福部爭取到,降低自付額額度,但這項政策的執行,對深根在都市的原民長者效果如何,是否能給都會區長者一個平等的長照環境?還得等政策執行後繼續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