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4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Iku lo'oh(張治平) 台北市

調閱祖先捐贈文物 撒固兒部落尋找傳統文化

繼續來看到,今天(24)上午,花蓮市撒固兒部落的撒奇萊雅族人,來到了台北中研院的民族所博物館進行文物的調閱,希望從自己族人捐贈的古老文物當中,找尋屬於自己族群的傳統文化。

仔細端詳桌面上的文物、族人彼此討論。為了進一步了解早期撒奇萊雅族族人所穿著的傳統服飾,因此特地來到中央研究院的民族博物館,希望藉著這文物,找到與祖先的連結。

(撒固兒部落頭目 Buting Nukay(林昭雄) 撒奇萊雅族:
一百多年來 我們看的東西,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的話,沒有那種機會看到,只能夠說過你們(中研院)這個平台,我們才有機會看以前老人家的穿著,畢竟那個年代,他們能夠製成這樣的一個服飾,代表這個族群的象徵,真的是很(令人)動容)

有別於我們現在常見的撒奇萊雅族服飾,這11件文物是以黑色布料為主。中研院就表示,這11件文物,其實就是撒固兒部落的祖先,捐贈給中研院的文物,大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無論在稀有性、歷史價值上,都非常地重要。

(撒固兒部落族人 Kala(蔡文進) 撒奇萊雅族:
我們鄰近附近的族群的衣服,到底有怎樣的差異,它到底有沒有這樣子的特殊性,讓它可以變成部落的一個文化資產,所以我們就藉由這一次去比較,然後甚至讓老人家知道說,我們以前部落的老物件,甚至是他們自己穿過,或是自己製作過的衣服,是在地人的 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別人的,我們的真的跟人家的不一樣,所以好好把這些技術流傳下來)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主任 郭佩宜:
過往的這個文資,在官方博物館的提報 都是由上而下,由專家學者來選擇,哪一些是比較重要的文物,但是我們覺得說,應該要尊重原住民的主體性,那由原住民族的族人,自己覺得說,這一批東西,是在我們族人的文化體系裡面,是重要的,是應該要有這樣肯認的價值,所以我們希望這個文資提報的方式,能夠下而上)

透過這次的行動,族人期盼能為自己的祖先以及後代盡一份心力,並開闢一條找尋撒奇萊雅族自己文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