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u mhuyaw 'san mzuy na alang ana ga siy inlungan
由於先前疫情的影響,民眾尋求清新、自然的旅遊體驗。許多業者開設部落遊程吸引遊客,要一掃疫情期間的蕭條陰霾,更是部落復甦經濟的契機。但文化和商業結合的同時,部落如何保有文化自主與生態保育?接著我們帶您來到今年在澳洲舉辦的世界原住民族旅遊高峰會,聽聽來自各地族人的分享。
在全球通膨不景氣的後疫情時代,曾經受到重創的觀光業,振興成為首要目標,而在經濟相對弱勢的原鄉地區,部落旅遊就成了復甦的契機,除了有旅行業者紛紛進駐,設計部落遊程,也有不少青年選擇在故鄉創業,經營部落。
(旅遊業者 Tana Takisvilainan(黃雅憶) Bunun
文化旅遊單車旅遊還有爬山的旅遊,其實今年也開始做AR的文化旅遊,這是新的計畫。)
部落遊程促進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部落,相關產業也逐漸發展壯大,為了迎合觀光客,符合遊客的期待,卻容易忽略文化的本質,甚至改變傳統。
(國際企業家 施雄偉 Paiwan
我們台灣給觀光客吃的,不是我們原本樣子,都是改來改去,太在乎觀光客的感受,以致於觀光客說,這不好吃馬上就改,你是要來看我的文化,但是我們學習太多關於,當然我們是學習日式的服務,我們也有那個水準。)
以排灣家族傳統精神管理公司,事業跨足斐濟到澳洲的排灣族企業家施雄偉,以走訪多國部落經驗,分享對台灣旅遊業的觀點,要永續經營部落旅遊,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不僅是傳達最純粹的部落生活,也是教育後代部落原有的樣貌,對青年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國際企業家 施雄偉 Paiwan
你會覺得沒有意思,因為它真正的價質沒有了,它只是學別人的東西,我們台灣觀光太過度吸收不同的知識,引注在一個觀光的方式,變成幾乎都是重疊性,沒有一個獨特性,比如說你到這個部落那個部落好像都一樣。)
早期阿美族傳統服飾原為黑色系列,隨著觀光及商演需求,為求喜慶熱鬧與視覺效果,外在環境演變成為目前的紅色,施雄偉就舉例斐濟及澳洲的部落觀光,皆是以部落的節奏步調和傳統生活為主,體驗真實部落內涵,才能賦予遊客最具特色的文化浸潤。此外,商業活動不單影響傳統文化,同樣也帶來了生態和環境的衝擊。
(澳洲原住民傳統領袖 Neville Poelina Nyikina
我在叢林裡看了20年,我的國家正發生很大的變化,做為原住民我們如何做出改變,如果先進國家或全球不想做出改變,我們就不應該跟隨他們,我們應該成為如何維持地球的榜樣。)
澳洲Nyikina族的Neville Poelina表示,遊旅觀光為部落帶來蓬勃經濟和先進建築,但汙染和廢棄物也正在破壞部落,瑞典藉的薩米族領袖Lennart Pittja也說到,環境破壞帶來的極端氣侯,讓家鄉的野生動物,面臨生存的危機。
(瑞典薩米族傳統領袖 Lennart Pittja Sàmi
雪正在變化,雪對我們的馴鹿來說至關重要,你可以有一場好雪,然後馴鹿在大自然中找到吃草的地方,或著一場壞雪(極端氣侯),然後馴鹿很難找到牠們的食物。)
文化的推重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撐,但在消費部落的同時,必須避免濫竽充數甚至扭曲文化,進而產生誤解或歧視,是族人與遊客都不樂見的結果。但要如何以祖先的智慧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系統,永續旅遊觀光是重要的課題,同樣考驗著族人制定規範的方向,創造文化與經濟雙贏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