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中和平「深耕德瑪汶協會」,就與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尤瑪‧達陸老師共同倡議,計劃復振製作織布機這一項傳統工藝,同時開設相關課程,希望將這樣的傳統文化找回來panocos,才能讓織布文化走的更長遠,更有發展pacomahad。
傳統的織布文化,在過去並不單只是女性的工作,而是整個家庭成員都要參與,這當中男性族人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當家庭誕生出一個女孩之後,家裡的男性長輩就會在適當的時期,開始幫這位女孩尋找木材,以及完成織布機的製作,因此製作織布機,也是男性族人必備的傳統技藝之一,因此,
台中和平區深耕德瑪汶協會,辦理"共食分享會",請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尤瑪‧達陸老師,分享她近期的計畫,尤瑪‧達陸老師表示,現在很多女性族人,投入復振傳統織布文化還不夠,因為織布文化在過去是整個家庭的參與,並不單是女性族人一個人的事情。
(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尤瑪‧達陸 泰雅族:
singsi
尤瑪‧達陸 Atayal
織布這個文化呢,在過去其實就不是一個,一個獨立個人的工作,爸爸發現生出來的是一個女孩,所以他從那一個時間開始,他就會有意識說,她的這個織布機要用的這棵樹,要去做記號要去看它成長,所以我們這次就會希望說,怎麼樣回歸這個傳統,讓完成織布機這件事情,這一個工作變成一個家族性的工作。)
(深耕德瑪汶協會秘書長 黃盈豪:
citodongay
黃盈豪
那我們也很希望部落,除了婦女或女性之外,男性mama'或家長也可以一起投入,變成家族一起來支持織布這件事情,把織具一起做回來。)
未來這樣的課程中,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專案經理余成益老師,將會擔任織具製作講師,他表示過去製作織具,不僅是男性族人的工作,織具更是為每位織女量身打造,織具就不就手,也容易影響到整個編織過程,能否順利。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專案經理 余成益:
kakeridan
余成益
回到以前織作者的觀點,家裡的人爸爸或是兄弟,我要幫我的家裡織者做她順手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的手啊腳啊,或是使用的力道,或是要織作的東西不一樣,那樣子使用工具處理木頭,做自己東西的能力它應該要被(擁)有,然後而且要可以持續的傳承。)
透過這樣的分享會與倡議,希望重塑織布文化完整樣貌,也讓大家理解,織女有了家族的支持與參與,織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才能完整與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