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許家榮 桃園復興

竹編背簍承載竹筍產業 工法面臨失傳危機

桃園復興區的桂竹筍季節已來到尾聲,今天要帶大家看到這項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背簍。族人背上每人一個,而這個背簍容納量很大,卻一點都不重。不過背簍的傳統工法,在復興區也面臨挑戰。

每逢三至五月初,是桃園復興區,泰雅族人採竹筍的旺季。他們揹著叫kiri的傳統背簍,穿梭在竹林間。

(復興區居民 Yawi Rimuy 泰雅族:
這個是我阿公做的,這已經歷經滄桑,這個是被歲月的摧殘,從國小揹到現在,捨不得丟掉。)

Yawi的背籃從國小開始揹到現在,也看得出曾經破損修補,捨不得丟的原因,除了是爺爺傳承下來,還有就是復興區幾乎很少人會製作這類的傳統背簍。

(復興區居民 Yawi Rimuy 泰雅族:
像這種很輕啊,空的很輕,這個連小朋友都可以揹,就算它破掉了也捨不得丟,因為沒有人會做了。)

利用前後兩面以及上下各一條的藤固定形狀,相當堅固,背簍以簍空六角形編織而成,材料少背起來輕便,且比起現在有族人以「洗衣籃」替代,更加堅固。不過採集、處理藤條相當不易,這樣的傳統工法也面臨失傳危機。但我們循著當地族人介紹,找到Lomuy,發現這項工藝也有不一樣的呈現。

(復興區居民 Lomuy(吳梅珠) 泰雅族:
用這樣的話固定的話,比較好,好揹,沒有用的話就軟軟的。)

以鐵材替代藤,用來固定背籃形狀,以打包帶的編織也變成"田"字型。

(復興區居民 Lomuy(吳梅珠) 泰雅族:
我自從買打包帶的時候,那個女生都可以做,我們在玩那個手工。)

Lomuy說早期的kiri是男生製作,這種背籃自己學了幾年,甚至也將它做成了可以放手機的小包包。現在開始有族人向自己訂購,這些五彩繽紛的背籃。

(復興區居民 Lomuy(吳梅珠) 泰雅族:
比較方便,裝東西啊,裝便當啊,都可以使用。)

Lomuy說這個放竹筍也可以。而無論是背簍還是繽紛的背籃,也都背負著復興區竹筍產業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