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
記者
Calaw Opic (丁至軒) 花蓮瑞穗

奇美復振Papodawan 海生館分享交流拍攝成果

藉著影像的紀錄,要把快要消失的Papodawan、也就是捕魚裝置的製作過程,保存下來,並且很貼心的要分享給部落族人。來看看屏東海生館、攜手學術單位,在花蓮秀姑巒溪,完成的這項任務。

 

歷經3個月的時間,海生館與奇美部落合作,將消失近40年的Papodawan捕魚裝置製作過程,用當代技術以攝影方式記錄起來,在完成初步剪輯之後,返回部落進行分享討論。


族人也在現場跟海生館及研究單位充分討論影片內容,並且分享漁獵文化知識,而溪流目前的汙染指數也是大家擔憂的環境現況。

 

(瑞穗鄉民代表 鍾紫韻 阿美族:
上面因為太多農作物,或是瓶瓶罐罐的農藥罐,都丟棄到秀姑巒溪,造成下游想要去恢復,傳統文化的Mipodaw,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沒落,就會變失傳。)

 

在過去,Papodawan捕魚裝置有完整的文化系統,從家族獵場區分、氣候時令到製作工法都是緊密相扣的,其中祭告祖靈的環節更是不可或缺。


(奇美部落文發協會導覽員 Solong Oseng (蔡秀雄) 阿美族:
第一個石頭就一定要(跟祖靈)講,想要在這個地方(製作陷阱),也是尊重秀姑巒溪,一月 二月剛好是插秧期過了,老人家就到河邊,那個一顧就是顧一兩個月,順便抓 順便曬一曬在石頭上,拿回來醃漬就可以保存很久。)

 

海生館主任楊貴蘭提到,透過影片的紀錄,印證原住民族漁獵文化的科學智慧之外,同時讓即將消失的捕撈魚法加以典藏。而族人與自然環境友善共存的概念,也是分享的重點之一。

 

(國立海生館科教組主任 楊貴蘭:
我們在(對外)分享,這個影片的時候,要提到奇美部落,然後他們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大家不要因為看到了,然後就去到你的河邊,隨意去做一個陷阱架設,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態保育概念,那也是我們應該要再,把它傳揚出去的。)

 

沿河而上找母語的計畫自2020年啟動,每一年針對不同部落進行漁法的蒐集,目前已經跟鄒族、排灣族陸續合作,而在去年也延伸阿美族洄游計畫,未來將會持續展開秀姑巒溪沿線部落的漁法研究典藏,製作具有部落特色的公共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