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6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puljaljuyan(李耀維) 台北市/新北市/台東縣

原住民族正名艱辛 鏡頭回顧波折歷程

(記者:
這本兒童作文讀物上,竟然出現"花蓮一帶很多山地同胞"、"阿美族的文化本來很落後")

(記者:
日前在政大學生交流平臺上,有原住民社團成員指出,校內學生揶揄"原住民穿露背裝叫作"後空翻(番)",玩笑中帶有歧視意味人)

近年來歧視爭議頻傳,這些輕輕帶過的玩笑,甚至教科書的錯誤,種種過時稱呼,就像是給了原住民族波折的正名歷史,重重一拳。

要從山地同胞正名為原住民,之中歷經了兩次失敗,無論旁聽學生多麼憤怒,場外原運團體如何吶喊,都撼動不了當時整個國家體制。

(時任國大代表 高正治 排灣族:
大陸籍(外省)的都認為,你這樣我們稱你同胞,這種像兄弟一樣的臍帶關係,會因此被切斷,台灣本土人就是所謂的台灣人,他們就跟我講說高醫師,別再說了 別再說原住民了,你說原住民 我們這些台灣人,都變假的 )

(原住民族勞工聯盟召集人Isak Afo 阿美族:
我們自己對權利的主張有關係,就是我剛才提到說充滿政治的意涵,因為它代表原住民的,原來住在這個地方的自然主權的主張,充分代表了我們台灣這個社會,是一個墾殖性的社會 )

而對於新的概念,原住民族要自稱什麼?原運團體內部討論多時。同時要喚起族人們的共鳴,更是花了將近10幾年的時間。

(時任原民憲法運動聯盟副召 馬耀‧谷木 阿美族:
從開始到部落說封閉不敢請我們進去,怕說我們這批人,是暴亂分子是煽動分子,我們到部落去做這種開放式的討論,有時候租不到場地,就在燈下就這樣開始講了,警察還在關注我們 )

透過族語共鳴、相同經歷以及信仰,凝聚族人力量。直到1994年,國民大會邁入第三次修憲,原運團體意識到不能僅靠走上街頭的激情,3月11日成立原住民族憲法運動聯盟,4月24日原運團體到中山樓靜坐表達訴求,五月分與部分國代簽署原住民相關條款,並在月中到立法院宣布五大訴求,後續開啟24場的環島說明會,到了6月23日,更號召三千多位族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將整個原住民族議題炒熱。 

時任原民憲法運動聯盟執行祕書  Lavakaw‧Rakerak 魯凱族:
我們幾波的運動幾乎都是,以台北的大專學生為主,還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長,比較願意站出來,我們也配合一些我們的,立法委員跟國大代表,引起很多各界特別是,那些學者也在關注,然後就開始發表論文文章來支持 )

終於在7月28日,國民大會表決驚險通過原住民相關條款,1997年更將原住民正名為原住民族,也成立原民會並奠定原基法等基礎。至今正名權更能在我們的名字及部分地名中,看見影響力。

然而原住民族正名已過了20多年,反族群歧視法仍是立法院近年推動重點,這立法的背後,也代表台灣社會,還存在各種對原住民族過時的歧視稱呼。當年街頭高喊的正名權,仍要透過社會大眾努力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