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9
記者
Ciwas Yamai (蔣淮薇) / uliu (郭亞文) 整理報導

太魯閣"反亞泥還我土地" 原權運動里程碑

今年8月1號原住民族日系列報導,要帶您繼續聚焦在亞泥新城山礦場爭議,因為盤據太魯閣族山頭將近半世紀,取得土地過程中更是疑點重重,掀起台灣超過30年的「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也是原權運動很重要的里程碑。今天(27)我們就要透過太魯閣族爭取原權歷程 ,帶您傾聽這片土地背後的美麗與哀愁。

俯瞰翠綠山頭,中間這塊巨大坑洞,就是亞洲水泥新城山礦場的開挖地。自從1973年正式取得礦權至今,盤據太魯閣族土地將近半世紀,也因此掀起台灣超過30年的「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

然而這片太魯閣族人世居家園,不只是財團覬覦的開採天地,更在1970年代國民政府時期,早已看準花蓮這塊璞玉,蘊藏豐富礦產資源,隨即宣示水泥產業東移政策,要在花蓮秀林鄉,設置占地約486公頃的「和平工業區」。

(聲音來源 時任內政部長 林洋港
Nbukung qpahan euda klwaan
林洋港

我們認為這個工業區的設立,可以發展花蓮的經濟的發展,就業機會的提供,那麼對我們自然景觀的破壞的部分,我們可以補救。)

原本平靜的花蓮,從此掀起開發巨浪,西部水泥廠大舉進駐,也在太魯閣族土地上,劃開一道道無法回復的傷痕。其中,以遠東集團的亞洲水泥,帶給族人最大衝擊。

就是因為當初新城山礦區,大規模的原住民保留地,在亞泥與政府多方聯手下,疑似透過行政瑕疵手段,使多數族人在不知情下失去大片土地。

(反亞泥還太魯閣族土地自救會代表 鄭文泉 太魯閣族:
Qpuring mddayaw nanak hmtur Yani
鄭文泉  Truku

本來住的好端端的,有山有水,從那個獵區、耕作權都是很自然在進行中,它們(亞泥)到了之後,你看看,我們就被強迫搬離我們的土地,那土地就無緣無故就被拋棄了。)

(時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 潘正正
Nqmeepah qmringan pusu psslian pila babaw dxgal
潘正正
實際上大家後來都反應說,他們根本就沒有簽過那樣子的同意書,我們也可以看到說,所有權利拋棄書上面的筆跡都是一模一樣的。)

因著關鍵事證一一曝光,也讓亞泥聲稱「合法」取得礦業用地的過程充滿疑點。1996年,太魯閣族人成立「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依法向政府提起訴願,力圖討回土地。

來回歷經20年爭訟煎熬,太魯閣族土地正義終於往前邁進!2014年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確定,僅存2位第一代太魯閣族耕作權人,得以順利取回土地所有權狀。

(反亞泥自救會理事長 田春綢 太魯閣族:
Pusu mdudul qpuring mddayaw nanak hmtur Yani
田春綢  Truku

我哭了20年了,人都變了,(還有)幾百個人(的土地),現在是2個拿到所有權狀。)

然而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並未因此暫歇腳步。族人原本期待,亞泥礦權有機會於2017年11月22日到期,兼顧環評與礦業制度修正下,再踐行原住民族諮商同意程序,不料經濟部卻悄悄在同年3月,火速通過亞泥最高20年的礦權展現,引發各界譁然。

(礦業改革!撤銷亞泥!)

7千人上街,齊聲要求撤回亞泥展延。2017年11月展延許可首日,礦場周邊族人自行封路,展現捍衛家園決心。另外也同步跟環團提起行政訴訟,希望擋下大型機具繼續開挖。纏訟2年後,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撤銷經濟部核准亞泥礦權,成為反亞泥歷程上重要里程碑。

(提起行政訴訟委任律師 謝孟羽:
Ngalan seejiq dmptgaya
謝孟羽

它是我們原住民族人,第一個因為原基法21條的諮商同意而形成的一個訴訟案,並且在行政法院當中,獲得了一個有利的判決。)

儘管亞泥跟進上訴,但因著第一屆原轉會正式將亞泥議題列入議案討論,並開啟政府、企業與部落間的三方會談後,2020年亞泥股東會前夕出現轉折,亞泥願意依照原基法精神進行諮商程序,與玻士岸部落族人共同協商。

(亞泥新城山礦廠的面積
一共有399公頃,不過呢實際開採作業的區域只有20公頃。)

原本將可能在法定說明會後,舉行關鍵的部落諮商同意權投票,卻因疫情攪局,懸而未解。究竟太魯閣族人與亞泥的下一步,將走向何方?這場橫跨三個世代的礦場爭議,正持續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