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vatvatekan no malalavayo a tao o minasako do Jiraraley
日前在蘭嶼的朗島部落,有一群搭橋人正在搭建現代與祖先之間的橋梁。部落裡面有好幾個家族,每個家族遷徙的歷史不見得相同,透過青年回家調查家族的遷徙史,希望建構出家族譜系的脈絡,還有拿回部落歷史的詮釋,透過走讀的模式,讓朗島國小孩子們與部落的年輕人可以更理解自己部落的遷徙史。
(蘭嶼朗島部落搭橋者計畫主持人 張育菁:
mimong no vazay a tao
原來早在民國60幾年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很小就被送到台灣,或者是直接住校了,所以他們其實失去了,很多跟父母相處的機會,他生活型態有巨大的改變之後,就會很多的東西就斷層,這樣子,我們在做地景正名的案子的時候,現在的村長施拉恆他是發起人,在朗島部落,你可以看到路上,沿途都有很多大石頭,去標記說這個地名是什麼這樣,這個過程中,我們其實也有問到就是,部落是怎麼發展,當時就講到sira do Rarahan道路家族,怎麼進到Iraraley(朗島)部落 這樣子,然後那時候我發現,原來部落裡面是有那麼多家族,可是每一個家族遷徙的歷史,好像都不見得相同,或許我們可以有一個機會,把這樣的東西整理出來,讓孩子更清楚去,有跡可循去找出說,原來自己是哪一個家族,然後自己的祖先是,怎麼到這個部落來的,我們其實有一個想法是,想要做把那個部落的詮釋權拿回來,那家族遷徙史,其實就是把部落的歷史詮釋權,拿回來 對,把幾個我知道,已經有在做的年輕人召集起來,然後跟學校一起合作,然後一起來做這件事情的話,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去建構出,整個家族譜系的脈絡,還有就是部落的歷史的詮釋,我們會有一個自己的論述 這樣子,你們就,你們看你們喜歡跟誰一組,就跟誰一組)
(蘭嶼東清國小族語老師 sinan Jipeyngaya 達悟族:
mangananao so cirecireng a sinsi
那我是很期待大家,可以做這個部落史,我很高興,我們可以成為學術界以外第一個,以自己為主體,來書寫自己部落的歷史,我也希望 可以後續,大家也都可以每一個部落 都可以做,你的阿嬤跟他的阿公,是兄妹或者是姊弟)
(蘭嶼 朗島部落搭橋者計畫主持人 張育菁:
mimong no vazay a tao
我覺得很幸運,然後就是,今年其實有意願去,想要去了解這一塊(的人),所以我們其實召集大概4 5位的青年,然後他們很熱情的參與,然後 就是去詢問說,自己的家族的東西,課程 然後他可能會先問一下,就是大家上次族譜整理的狀況)
(蘭嶼高中 羅允佳 老師:
sinsi
上次有誰調查到自己的(戶籍謄本),好像滿多人都有帶來)
(搭橋者計畫 田野調查工作坊 邱健雄 講師:
macikaop do vazay a sinsi
只是大家都拿到比較片段,比較沒拿到全部 有點可惜,今天可能就比較系統性跟大家講,怎麼樣做田野 這樣子,會講一些,上次跟你討論會講一些方法,然後我有帶一些書來,把家族史變成是一本文史書)
(蘭嶼 朗島部落 搭橋者計畫主持人 張育菁:
mimong no vazay a tao
在青年的部分,是邀請青年一起來,然後去調查自己家庭的,族譜的建立啊,有家族的遷徙的歷史,建構家族的故事等等,就是關於家族的一些,各種事項都可以,把它收集起來 這樣子)
(蘭嶼高中 老師 羅允佳:
sinsi
這個是衛惠林(中研院學者)在民國大概,就大概50 4 50年前做的一個,蘭嶼的族譜調查,然後我們現在印出來的是,朗島部落的,這個東西就是,等於是現在的 阿公輩,記錄到現在的阿公輩,然後我們希望現在的青年,再繼續往下把它補上,他可能會,已經有看到說,他的他的長輩們在哪一個族系裡面)
(蘭嶼朗島部落部落青年 si Nganahen 達悟族:
malavayo do Jiraraley
就是我調查我爸那邊的(族譜)然後第二個謝正雄,就是他生了3個小孩,然後我akes(祖母)的爸爸,就是施文龍的akay(祖父),所以我們(謝家)跟施家也有關聯,但可能也遠了,所以我那時候調查出來的時候,我不熟悉,所以我想說,原來我們是跟施文隆那邊是,有關係的,然後這個祖譜也可以再,這做的時間應該是,因為是我爸爸(做的祖譜),他是前3 4年,99年還是100零幾年的時候,因為這一張好像是我結婚前拿到的,那麼久了,我覺得可以再更新跟增加,然後我覺得你可以,把他原本的名字寫上去,但是他們的方式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寫,就是他們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的)
(蘭嶼朗島部落 部落青年 si Nganahen 達悟族:
malavayo do Jiraraley
就是國中畢業之後就出去台灣,原來有這麼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以前就覺得,我大概知道我們的文化就好了,但是做活動的過程就是想到,就覺得 其實這些文化,就是很值得被保留下來,因為我們能活到現在,就是因為靠祖先他們的智慧去存活,所以我們才有今天的我們,所以我會想要了解,就是他們以前是怎麼過生活,那生活裡面,那個文化是怎麼產生出來的)
(朗島國小老師 李嘉淇
sinsi
這是我的祖父,我爸爸的爸爸72歲了,他留著白色的鬍鬚)
(蘭嶼 朗島部落 搭橋者計畫主持人 張育菁:
mimong no vazay a tao
島上開始在做民族實驗教育,即便有些學校不是作民族實驗教育,可是其實也會有一些,民族教育的成分,在他們的課程的發展或是規劃裡面,因為藉由這樣子的一個契機,所以很幸運的跟朗島國小可以合作,然後在去年上學期,就有這樣子的(部落遷徙史),本位課程,然後走讀活動,其實也有很多,來自不同學校的老師參與,然後朗島的青年,還有朗島國小的孩子,題目你們自己去找,那個點在哪裡,Iraraley(朗島)部落,其實最早是從Rarahan道路家族,那所以我會覺得,無論你是不是Rarahan家族的人,你都應該知道Iraraley朗島部落,是怎麼開始的,那所以我就想說,從Rarahan(道路)家族的,最早居住的範疇,然後回到上次,剛好其實不太遠的舊部落的遺址,然後去看之前的人,他們到底在什麼樣的空間生活,現在第幾個(地點) 第四,第四個是什麼,相傳這段路途充滿魔鬼,以前的老人家(經過必須安靜),喔 知道,我知道了 我知道是在哪裡,因為一直聽到長輩說,在以前住的地方叫Jimawawa,在Jimawawa還可以挖到,藍色的琉璃珠,或是那個土黃的琉璃珠,所以我就以尋找mazaponey,藍色琉璃珠為主題,就是走Rarahan家族,最早居住在Iraraley部落的範圍,及回到Jimawawa去踏查說,原來以前的人,生活空間是什麼)
(蘭嶼朗島部落 sira do Rarahan (道路家族) sinan Manaik 達悟族:
tao do Jiraraley
Jimawawa部落的人是被土石淹沒,小時候,我們要去跟同伴撿田螺的時候,如果我們的腳,小小的腳踩到那個芋頭田,它整個芋頭田就會軟軟的,然後很恐怖,我很怕會有那個流沙,後來我跟媽媽說,為什麼那邊的芋頭田軟軟的,然後我的腳踩下去,非常的深 到這裡,然後她說,因為那個是,以前Jimawawa部落的村莊,Jimawawa部落的人,被土石淹沒之後,剩下3戶,就是Sira Rarahan家族的,沒有被淹沒,那時候他們的家裡就是在這邊,那Sira do Rarahan家族,他們剛好也是Jimawawa,這邊飛魚祭的主祭者,所以為什麼,飛魚祭的一些文化祭儀會被保留,是因為剛好他們就留那3戶,他們覺得這邊,不太適合居住了,因為他們村落的人都被淹沒之後,他們就想要遷到,遷到哪裡,朗島,遷到Iraraley遷到那邊,然後因為那個區域,都還沒有人去,然後那邊也是全部都是林投樹,這種樹 有沒有,我們叫它Jiraraley(林投樹),他們就在那個靠近路邊的地方,蓋房子,所以為什麼他們叫Sira do Rarahan(道路家族)名字的由來,就是他們就直接住在路邊 這樣,有一年他們(道路家族)想要,遷回來Jimawawa,然後他們就Rarahan家族就商討說,我們在mrypazos(祭神)之前,我們遷回去(Jimawawa),遷到哪裡,也是遷到這邊(Jimawawa),但是第二遷是在Sira do Rarahan第二遷是在,我們看一下那個電杆,就是1 2 3,第三個(電杆)的那個地方,他們就是遷到那邊,二遷的時候,沒有很長的時間又遷回去(Iraraley),大概遷徙的一些過程就是這樣)
(蘭嶼高中 老師 si Awongen 達悟族:
sinsi
因為我自己本身在學校有教,就是有上到關於就是部落,遷移史的部分,那因為我之前在回來的時候,我有去找我舅舅做田調,因為我為了上課,所以我想要去做田調,然後就是我舅舅就會大概跟我講,大概會在哪裡,就是他會用山,他會用說你去Jimawawa那邊,你大概從左邊數第二個山,第三個山,那邊就是我講的地方,但是其實,雖然我聽是這樣聽,那是我沒有那麼精確的地點,所以我就是大概有一個想像,那因為我看到這個就是可以走踏,然後可以實際去看的時候,我發現 我就是還滿需要這一塊的)
(蘭嶼朗島部落 搭橋者計畫主持人 張育菁 VS. 蘭嶼高級中學 國中二年級 si Pamehsan 達悟族:
mimong no vazay a tao VS. mivatvatek do kocong
這時候 這是日治時期的地圖,然後那時候日本人鳥居龍藏,到仲村(Jimawawa)的時候發現,這裡還有3戶人家,你等一下把我們剛剛講的,水井 天主堂後面,然後跟船屋區,這三角形就是Rarahan家族,最早居住的地方,你怎麼知道,我調查來的,你什麼時候調查,我很久以前就在調查這件事,然後你看一下,這個這個圖(衛惠林調查的族譜),我知道怎麼寫譜,你知道怎麼寫嗎,就是他那個 寫那個東西,然後這樣,對呀 但是你先把那個什麼,這是你akay(祖父)的嘛,你先畫你的,然後看怎麼樣 把他對上來這邊,或者是你把這個就是,把它補齊,你怎麼會開始感興趣)
(蘭嶼高級中學 國中二年級 si Pamehsan 達悟族:
mivatvatek do kocong
因為起碼要知道自己的文化,你不知道你怎麼,怎麼敢跟外面的人說,你是蘭嶼的,對呀,對 這樣)
(蘭嶼 朗島部落 搭橋者計畫主持人 張育菁:
mimong no vazay a tao
走讀活動,它就是把我們所收集到的所有資料,把它轉化 轉譯成,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都適合的一個狀態,然後讓大家去參與,從空間直接去理解,就是歷史啊 文化啊,還有這個遷徙的過程,那在這個過程中,就會你會發現到參與的人,就會有很多,包括青年 包括小孩 包括學校,然後社區的參與,文史工作者的參與,耆老的參與就都在其中,就是 他就是搭橋者的角色,這樣子,對 因為在達悟的社會裡面,其實你要做很多事情,需要一點 需要有機會,那如果你沒有一個,什麼特殊的事件發生的話,沒有這個機會,通常也不會刻意的去講述,所以我覺得是創造一個機會,然後讓大家,邀請大家加入,然後讓我們一起把這件事情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