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記者
djupelang / sai / Ranaw

經歷多次強制拆遷 三鶯成台灣首例都市型部落

 Minupia pupulpulun mapusbabai hai tungzav in iskalumah 

原本居住在大漢溪旁的三鶯部落,多數都是在40年前,因為原鄉農業活動式微,都市勞動力大量需求的情況下,來到台北工作,他們很多都是做工的人,雖然也曾租屋生活,但是面臨都會區的忙碌步調,族人很想找到一個可以落腳,又能複製部落生活的居所,三鶯橋下的生活,雖然看似簡陋,卻在心靈層面得到大大滿足,三鶯部落族人說,我們只是想尋找一個貼近部落的家,讓我們的心有歸屬感,三鶯部落經歷多次政府強制拆遷後,終於在三年前住進現在的三峽原住民族生活文化園區,成為台灣第一個都市型部落,但重建的難題並沒有因此結束,台灣首例的壓力,部落如何在分歧點上找到共識,都是現在三鶯部落正在面臨的課題。

(三鶯部落族人 
張秀儀
Takidiip tu bunun 張秀儀
你知道多少警察,壓著我一個人嗎,一群人把我壓著,把我的手抓到後面,然後就怪手,就硬生生把我家拆掉一半,我今天是一個弱女子,我比得上那麼大的權力嗎,為什麼會,那個是我家耶)

這是2008年2月18日,三鶯部落的早晨怪手就這樣轟隆作響,十幾年來安身立命的家,碎落一地。

這已經是三鶯部落第七次被政府強制拆除家園。1950年代開始,隨著城鄉遷移的風潮,原鄉農業活動式微,都市勞動力大量需求,花東地區居民陸續遷移到都市謀生,位於新北市鶯歌區三鶯橋下大漢溪旁的三鶯部落,最大規模達到140多戶,雖然看似簡陋,卻在心靈層面得到大大滿足。

(三鶯部落族人
潘金花 阿美族
Takidiip tu bunun 潘金花 Amis 
不得不離開(原鄉) 因為欠銀行 也欠了農會 就因為這樣就不得不離開 慢慢把債務去解決 一項一項去解決 那時候阿伯還很年輕 他還可以做粗重的工作 我只能在醫院當看護)

1994年,當時的台北縣政府水利局以台北第三期防洪整治為由,通知搬遷,否則將依法進行拆除,並且沒有提供任何安置措施。

(三鶯部落自救會顧問 
江一豪
Palihansiapan tu bunun 江一豪
三鶯部落情況就是從2月分以來 除了一些物資 一些關心之外 對於三鶯部落的何去何從 一個所謂的比較漫長的路該怎麼走 一直沒有給他們明確的答案 唯一明確的答案是 怪手隨時會再來)

(三鶯部落族人
潘金花 阿美族
Takidiip tu bunun 潘金花 Amis 
它用那種公權力的方式來壓著我們 那時候我們也心裡七上八下 不是那麼容易 被拆以後 心裡非常的焦慮 搞不好明天又來拆 後天又來 那個心情很痛苦 )

多次被政府強制拆屋,族人悲憤的心情推到最高點,族人難過的是政府只給部落搬遷的唯一選擇,甚至逕行決定興建隆恩埔國宅,卻不願意傾聽族人的聲音。

(三鶯部落族人
潘金花 阿美族
Takidiip tu bunun 潘金花 Amis 
你花言巧語在台北蓋這麼大的樓,高樓大廈,卻沒有看到我們原住民,曾經為這個台北都市,奉獻的好大,奉獻的很多)

(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
陳碧霞 阿美族
Mal'unu tu lavian 陳碧霞 Amis 
當時隆恩埔的興建 也是為了要解決河海濱行水區的問題 所以才會蓋了隆恩埔 大概提供了150戶的空間 在97年完成興建 開始協調族人進駐到我們的隆恩埔國宅 但是經過我們大概一兩年的時間 到部落去辦說明會 但是他們的入住意願不是那麼的強 所以在入住率部分就不是那麼的好 所以我們那時候認為 或許我們可以再聽聽他們需求 去尋找出符合部落的需求 )

2008年,當時的台北縣政府,不再堅持要居民遷入國宅的唯一選項,而是慢慢朝向異地重建的方向討論,不過因為是全台灣首例,如何突破現行法令,如何進行土地的選擇,如何協助族人籌措經費,如何在房屋所有權上解套,都是政府與族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
陳碧霞 阿美族
Mal'unu tu lavian 陳碧霞 Amis 
土地 我們就盤點了新北市國有土地或市有土地空間在哪個地方 區位在哪裡 然後找了他們的需求是說 希望不要離我現在居住環境太遠  再來就是家屋經費問題 因為族人確實在經費有一些困難 所以我們那時候就討論 有沒有可能就是一部分的錢由族人自己成立所謂的公基金 另外一部分的錢我們想辦法 是不是可以找銀行貸款 再來3分之1是由新北市政府成立 所以才會有333這樣一個模式)

三鶯部落自救會跟政府協商,達成異地安置,重建部落,自力造屋的共識,期間雖然經歷工期延宕,也終能獲得解決,部落42戶族人終於在2018年正式入住。

(三鶯部落Tapang  
陳美蘭 阿美族
Takidiip tu bunun 陳美蘭 Amis 
這一路走來真的很辛苦,一直到現在到今天,心裡的一塊大石頭才卸下來,真的很感謝很多在支持我們的一些族人,就是河岸部落的一些部落,要不是他們的支持,沒有我們今天的三鶯部落。)

(三鶯部落族人
潘金花 阿美族
Takidiip tu bunun 潘金花 Amis 
一則喜一則憂 你很高興有了這個房子 有了安居很不錯 很棒 就是跟一般的漢人沒什麼兩樣 )

三鶯部落成為全台灣第一個都市型部落,部落如何在分歧點上找到共識,都是三鶯部落正在面臨的課題。

(三鶯部落族人
潘金花 阿美族
Takidiip tu bunun 潘金花 Amis 
關於生活品質確實有進步 這個當然要感謝府方 確實付出了 為三鶯部落沒有錯 就是產權 地上物是我的 地下是你的 國產署 我尊重 沒辦法協會已經 剛剛我們講了 法人這問題 也好 保護自己也好 但是現在呢)

(三鶯部落團結互助協會秘書
阿里 阿美族
Mumu tu pisu 阿里 Amis 
很多人的想法是 我既然房子已經有了 也是我自己蓋的 我自己花了那麼多錢 應該是我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或者是我將來老了 子女也不住這裡 是不是可以去變賣 然後部落的多數人的想法是 如果朝向這個方向 那很快三鶯部落不用十年就倒 因為個必鄰居可能就不是你所認識的人 會變得很混亂 既然這地跟國產署是簽20年 那我們就箝制 互相綁住到20年 將來20年之後 依部落年齡層 可能年齡已經高了 大家認知是 20年後 就交給青年)

(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
陳碧霞 阿美族 
Mal'unu tu lavian 陳碧霞 Amis 
雖然房舍三分之一是由新北市政府出資 但是基於當時再去做討論 他們希望有自己所有權這樣的角度 所以所有權部分的移轉 其實都是在部落法人 但是因為三分之一由新北市政府出資 我們還是希望在轉移過程當中 不要有買賣這樣方式處裡 要繼承移轉都可以 但是不要有買賣的動作)

新北市原民局表示會積極與律師和部落討論,如何在三方合約的內容中顧及彼此權益,讓房屋所有權的問題獲得解決。


三鶯部落團結互助協會秘書
阿里 阿美族
Mumu tu pisu 阿里 Amis 
大家會認為說 就是搬到新的部落了 就是新的區域 其實大家是想像蠻多的 我們可能就會認為說 打造原鄉搬到這裏 可是搬到這裡 限制蠻多的 原住民就喜歡坐在家屋門口 就會用黑網 或那類的器具 我有很多東西 就會堆在後面 你變成是為了台灣首例 你的美觀就不能去做那些東西 為了整體再來就是 台灣首例要表現更好 包括環境 你的生活方式)

(三鶯部落族人
潘金花 阿美族
Takidiip tu bunun 潘金花 Amis 
是有一點點像(原鄉) 但不是這麼的完全 因為大家門關起來了 各自過各自的生活 經過這場事情以後 變成不關你的事 我過我的生活 我也不欠你 好像有一點是這樣)

Os10 土地受於國有財產署限制,房屋僅能在承租的土地上使用,其餘空間要規劃用途,都得向政府提出申請。

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
陳碧霞 阿美族
Mal'unu tu lavian 陳碧霞 Amis 
房子下面的土地管理權 還是國產署 他們要跟國產署那邊辦承租 房子以外的公共設施管理機關是新北市政府原民局 如果要蓋所謂部落意象之類的 我們都很樂意專屬部落的意象 部落這邊提出需求 然後我們再去做討論 我們都很樂意部落的自主發展)

(三鶯部落團結互助協會秘書
阿里 阿美族
Mumu tu pisu 阿里 Amis 
其實重點都是在市府 你到底要不要把權力交給三鶯部落 三鶯部落有一個組織 你就白紙黑字 把20年 這地方交給你們管理 現在變成協會也管 市府也管 我到底要聽誰的 大家都很矛盾 市府這邊 你是台灣首例 有很多我來限制你)

新北市原民局副局長
陳碧霞 阿美族
Mal'unu tu lavian 陳碧霞 Amis 
因為最近這幾年部落意識抬頭 以及參與式的設計規劃 是這幾年非常就是大家所談到的部分 所以我們也覺得 我們是不是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 來去做了解族人的需求 在政策推行上 成功機率就會比較大)

(三鶯部落團結互助協會秘書
阿里 阿美族
Mumu tu pisu 阿里 Amis 
你說他有被照顧到(住宅權益)是真的有被照顧到 可是他只是放在一樣 跟漢人模式 部落原住民也是會被照顧 可是畢竟我們是原住民有自己的生活模式 民國都一百多年 你還是沒有辦法改變 原住民生活模式 你很難改變 )

(三鶯部落族人
潘金花 阿美族
Takidiip tu bunun 潘金花 Amis 
我不希望年輕人 忘掉了祖先原來在這塊土地上 生存了幾千年 我們現在都漢化 還是要保留原住民的思維)

三鶯部落是全台第一個都會型部落,20幾年的抗爭,組織部落跟政府對話,在原本生硬的法規,找到放進部落藍圖的空間,部落不僅面對著外界的質疑,內部也還在努力,從分歧的意見中找到共識,一路走來,每一個階段面對的課題都不同,但族人說,至少在自主發聲的過程中,讓政府明白,高樓大廈、國宅不是唯一的選擇,也讓族人明白,在都市蓋部落是多麽不容易的事,這場拆了又蓋、無數次的抗爭,都在時間裡消耗彼此的心力,卻也從時間中,在都市叢林裡,一步一步找到了更貼近部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