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Iku lo'oh(張治平) 台北市

正名"處女膜" 民團籲消除對女性歧視與壓迫

民間團體協同立法委員召開記者會,針對"處女膜"、"惡露"等用詞,表示不僅名不符實,更對女人的人格、健康造成諸多傷害,希望政府能夠導正視聽。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指出,曾有一位女性民眾到婦產科看診時,並無遵守診所告知"沒有過性行為者請勿內診"的告示,在進行內診後,有出血的狀況發生,最後發生了醫療糾紛,醫師也進行了賠償。處女膜一詞,被社會連結到女性第一次性行為和童貞的意涵,而這些詞彙上的意義,對婦產科醫師在執行醫療業務時,卻造成了影響。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 林姿吟:
其實處女膜,其實就是一個胚胎發展的遺跡,那這個組織它基本上,不是每個人都是完整的,所以你用處女膜完不完整,跟出血這件事情,是沒辦法驗證她是處女的)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黃淑英:
它沒有那個功能但是你給它那個名字,它沒有那個意涵你給它那個名字,所以這是一個名不符實的一個名稱,那我們應該要把它更正)

不只有處女膜因為名稱與不正確的社會價值做連結,女性生產後的排遺物"惡露"一詞,也是長期使用在社會大眾之間。民間團體表示,無論在教育上、醫學上,希望都能研議一個適當的詞彙,從正名開始,釜底抽薪、澄清迷思。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 劉玉菁:
在要真正找出一個合適的名詞,來取代以前,它可能還要一段期間,那在這之前,我覺得大家應該就是,不管從教育 或是我們(衛福部)這邊,都應該透過各個不同的管道跟形式,至少去讓它不要有不正確的價值連結,有負面的 先要把它脫離)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顏慶祥:
那這方面的這個修訂,當然還是要配合專業主政單位,比如說衛福部,如果他們有一個新的名詞出來的時候,我們當然要配合做修正)

國家教育研究院也表示,已將相關詞彙納入討論議程中,並會與時俱進,將處女膜、惡露等詞彙的修正,朝向性別平等的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