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記者
Rowbaw Seyhu (温庭萱) / puljaljuyan (李耀維) 台北市

傳統食材"木鱉果"加工 創造多元農產新商機

現在是午飯時間,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吃過木鱉果呢?這是一種在阿美族的傳統料理中常見的植物,周末就出現在農委會舉辦的《小農加工成果發表展售會》上,有一名來自花蓮壽豐鄉的阿美族農民,配合農委會的農產品初級加工政策,將木鱉果做成加工商品,不僅創造多元的新商機,也讓民眾更認識阿美族的傳統食材。

(業者 周畢英書 阿美族:
這個是我們小時候,以前就吃到的味道,只是因為我們小時候,不知道說紅了之後,營養成分更高,所以那時候的阿公阿嬤媽媽,他們都是煮湯吃綠色的。)

紅色的外皮,表面布滿刺,很多人以為它是長刺的芒果,但其實它叫木鱉果,是一種草本植物,也是阿美族的傳統食材,出現在農委會舉辦的《小農加工成果聯合發表展售會》上,現場邀請全國各地接受農委會輔導的農友們,將各家加工後的產品帶到現場販售,其中這個來自花蓮壽豐鄉的阿美族小農,將傳統食材木鱉果帶到現場,吸引許多沒看過的民眾前來品嚐。

(民眾:
(木鱉果好吃嗎?)好吃,不難入口,然後我覺得很特別,因為沒有看過那個(木鱉果),我以為是水果,可是他說那個是蔬菜。)

為了讓傳統食材,更廣為人知,阿美族業者將木鱉果送去農委會的加工廠做成加工產品,提升農產的多元附加價值。

(業者 周畢英書 阿美族:.
因為現在農委會已經有一些條件必要的條件,就是鬆綁給一般小農在家裡面可以針對自己所生產的,然後來做加工。)

(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長 洪良政:
我們為了要讓農友能夠提高他的收益,就是推動這個農友加工的政策,所以從整個服務中,我們設立打樣中心,可以幫農友做打樣,讓他在開發產品之前,能夠先了解有什麼產品可以做。)

農委會針對農產品初級加工,提供一條龍整合服務,一開始提供農民從加工諮詢,再輔導加工產品該如何實際進行,之後送去打樣中心創造多元的農產加工品,再進行量產,到最後的外在包裝與對外行銷強化初級加工品與通路的串接,讓原鄉的小農也能創造出農產品的多元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