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在蘇澳地區進行蘇花改工程時,意外發掘的"Blihun漢本考古遺址",經過幾年搶救跟修復,最近漢本考古遺址,也將藉由展覽,回到距離原址附近的南澳泰雅文化館進行展出,透過一個個文物,帶領民眾一起見證老祖先,驚人的工藝技術。
用一片片貝殼穿孔製成的文物,讓人難以想像這是距今約900到1800年前在蘇澳地區的先人,所擁有的工藝技術。這些文物是十幾年前,在蘇澳地區進行蘇花改工程時,意外發掘出的"漢本考古遺址"文物,希望藉由展覽,讓文物回娘家。
(民眾 陳先生:
就其實滿好奇,以前的人到底怎麼去,做出這些東西的,就滿細緻的東西,以前那種只有石頭器具的,一些狀況下)
(南澳鄉長 Yokan Dosi(李勝雄) 泰雅族:
非常地高興,因為在地出土的這些文物,就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我們也希望他能夠在,當地的附近的場館 可以設置(展覽))
漢本遺址位在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漢本聚落,在泰雅族長輩間有"Blihun"一詞說法,意思是門戶,但目前考古證據,尚未證明漢本遺址聚落先人,跟與當地泰雅族人是否有過交流。
(宜蘭南澳泰雅文化館策展員 Nekah Batu(曹建馨) 泰雅族:
為什麼老人家講 Blihun,表示說 代表老人家那一個年代,知道這個地方很早就有居住地的人,只是沒有說 沒有辦法證實說,我們(祖先)有跟他們有交流,在考古學家發現,裡面是一個大型聚落的時候,就代表這裡面應該有交易有疏通,就代表有在做一些海洋的交流這樣子)
每一件展示文物,製作精細程度,都在在令人感嘆當時的工藝技術,但考量地方館無法提供文物需要的恆溫設備跟空間保存,所以無法在展覽中呈現所有文物,鄉長希望未來能有更好設備,讓漢本考古遺址,真正地回娘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