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記者
Cemedas(江子芊)/puljaljuyan(李耀維) 屏東內埔

原鄉無黨籍參選比例日漸攀升 學者提看法


以往被視為藍營大票倉的原鄉,從近兩屆地方選舉中,候選人政黨比例已發生變化。攤開中選會公告候選人名單,今年投入地方選舉的直轄市原民議員、區長,或是一般鄉鎮市首長候選人,都以無黨籍最多。進一步來看,2018年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直轄市原住民議員的候選人比例是40%,國民黨38.18%,到了2022年,無黨籍身分參選比例攀升,到達49.12%,逼近一半,國民黨籍身分則下降了約15%。另外再看到原民族人投入一般鄉鎮市首長的部分,2018年,無黨籍已經攀升到57.3%,國民黨則是36.72%;到了今年選舉,國民黨雖有上升到40.98%,但無黨籍仍有56.56%。針對無黨籍候選人的竄起,學者表示,這樣的現象,可以從入黨的好處、壞處進行分析。

(美和科大社工系助理教授 kapi(尤天鳴) 排灣族:
沒有黨有一個好處,就是他沒有政黨色彩的話,這種所謂的中間選民會比較支持他,因為有的人看到政黨就不舒服,他可以廣納很多的票源,但是相形之下他的壞處是什麼,他沒有辦法很準確地去估,他大該會有多少票,也沒有辦法透過組織的連結,就是人與人的介紹,讓你很快地去竄出來。)

學者表示,比起政黨,現在選民更在意的是,候選人是否扎根地方,提出對地方發展有利政見。學者也以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連任多年,票數翻倍成長為例指出,立委高金素梅在原鄉廣設服務處,組織人員也遍布各地基層民代、樁腳,可見深入基層是不二法則,立委大選區都如此,地方基層的小選區,更是不能馬虎。

(美和科大社工系助理教授 kapi(尤天鳴) 排灣族:
像大選區來看的話,沒有政黨的話確實很難選,高金素梅委員不容易,在大選區的狀況她可以選上,小選區的話,你還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勤跑基層,自己去跑)

拋開原鄉藍營大票倉的標籤,未來無論是直轄市還是一般縣市鄉鎮,族人參與政治的依據是否會走向只看政見、不論黨派,仍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