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層樓高的泰雅族傳統背簍,矗立在新北烏來大羅蘭溪古圳步道旁。這個超大型傳統背簍,是新北市原民局與竹編工藝師徐暋(ㄇㄧㄣˇ)盛合作,打造的一處地景藝術,也與當地泰雅族文化相呼應,就連遊客也覺得很有意義。
(部落耆老 Tana(王軍二) 泰雅族:
我們所有作農耕收穫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背簍,背簍的材料因為我們在深山裡頭,都有黃藤 而我們祖先,有很高深的編織技巧,就變成這種背簍,就是背我們所種植的,地瓜 小米 陸稻 芋頭,就(放)在這個地方。 )
(遊客 溫女士 魯凱族:
好像是因為大小事,他不管是說要背小孩子去上山,或者是結婚的時候也會用到,你可能會帶很多的東西。 )
部落耆老表示,像這樣的藤編技術,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大會了。透過這樣的地景藝術,也希望喚起族人對編織技藝的看重。
(新北市原民局長 Wagi‧Taro (羅美菁) 泰雅族:
前陣子烏來區公所,也舉辦藤編的一個課程,很多的族人都學習到,怎麼樣去製作泰雅族的傳統,過去的一些上山打獵,或者是農耕採集的工具,我們希望藉這樣的機會,去發展部落產業。 )
不只要復振傳統工藝,也要帶動部落產業。而這其實也不是第一處烏來的地景藝術,另外還有烏來部落的織藝廊道,以及台車候車亭的織藝廣場。而原民局也表示,未來在都會區也將規劃原民公共藝術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