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人物故事-伍玉龍,25歲起在玉山國家公園擔任巡山員時,以山為家、以山為業的伍玉龍,認為山區建設以生態為第一考量,才會有好的未來。伍玉龍承襲了先民的古道修繕工法,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特色,也蘊藏各族群適應環境所形成的文化內涵。
登上了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啟發了他的海外攀登生涯。先民在沒有現代機具輔助與外來材料的情況下,發揮智慧、就地取材進行闢建維護日常行旅經商往來之路徑。
(榮譽步道師 伍玉龍 布農族
Masa'iu kadadaan tu bunun 伍玉龍 bunun
我的名字叫伍玉龍,那我是布農族,那我的布農名字叫達海,以前我們布農族的前輩,就教育我們說,你除了上山,才有飯可以吃,意思就是說把那個區塊,把它保護好,所以我就把這個山,是一個母親的,就是看待,因為所有村莊裡面的人,以前都是有從事過,高山的一些挑夫揹工,所以對山上的那種環境很,就是很熟悉,所以大部分所接的工作,都是高山的登山步道,偶爾會去接山下的步道)
(榮譽步道師 伍玉龍 Tahai
Masa'iu kadadaan tu bunun 伍玉龍 bunun
自然工法它,如果說你一個地方都有這些,現場的材料的話,那我們就運用它就,當然它也要兼顧到它的強度,不要說我們用自然工法之後,就忽略掉它的強度,因為你這個一個步道,一個吊橋一個棧橋,如果說你的強度不夠的話,會讓使用者這樣,摔下去然後這麼樣受傷了,或者是還有其他的狀況,那這個對我們來說,意義就不大了,這個剖石頭的話,就要看它的紋路,沒有看它的紋路,來剖的話就很難剖,哪怕是比較軟的那個石頭,都比較難剖,這種石頭很爛,這個剖石打石,它的用了很多,它就是要選材料,那一般我們剖石的話,大部分都是做那個石板,石板的話以前,材料還不夠的時候就是,做那個建築材料嘛,一開始一定要開挖基礎,那基礎你一定要挖到,找得到它的那個,就是穩定度的那個,所以我們剛剛從這邊挖,挖進去裡面,最起碼要三十幾公分,那當然是挖的基礎越深,是越強的這第一個,那第二個是,你基礎要挖的話,一定要水平,所以第一個石頭,當你第一個石頭放下去的話,那個不是只有放下去,之後就好了,你必須要看,下一層的石頭擺下去的時候,它會不會穩定,以前,小時候就跟父母親工作,那個步道應該,以前名稱不叫步道,就是因為那個是自己在家裡,常使用的一些路徑,那第二階段是在,六十八 六十九年的時候,林務局跟中華民國山岳協會,跟觀光局有,請我們上山做登山步道,那第三階段,就正式在做這個步道的話,已經有跟這個,公家單位承攬這個,公共工程的時候是,在二零零三年就正式開始,石頭跟石頭的那個接觸點,一定要密合,要找到它的穩定度,比如說第一排的石頭,排放好了之後,第二個你要放石頭的時候,這個地方石頭,不要說一個石頭,跟第二個石頭,同樣大小的時候,它就壓它,一定最起碼要兩個或三個,所以說像這個,底下的一個石頭,放好之後第二個石頭這個地方,把它壓下去,然後 第二個石頭放下去的時候,這邊有兩個,第一層的石頭也是把它壓住,那這個石頭跟石頭,合在一起的話,必須要有這個,就是要有咬合,要有咬合,然後你咬合之後最好是,那個它的細縫就一點點,最好是全部都貼在一起的,貼在一起,老師現在要做第三層,第三層 對,我這幾年都因為,有往國外跑 去爬山,其實實際上出去爬山,也不只是單一爬山,比如說,尼泊爾的那個,就是健行步道的話,那我們要瞭解他們的,步道的那個做法,跟就是工法,因為畢竟他們那邊的步道,不單是人走,氂牛也在使用,所以相同的它的強度,也要很強夠強,氂牛經過之後,才不會把那個步道破壞,所以我們出去爬山,也看 稍微看一下,別的國家的這個設施)
(步道師 伍玉龍 布農族
Masa'iu kadadaan tu bunun 伍玉龍 bunun
我覺得組織一個工班,重點是大家就覺得說,信任感,我把公司交給你,那我就很放心的,我再去做其他的,比如說,我把工作就放給你們,我就去,找下一個工作要給你們的,但是我不在的話,你們就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做那個工作,我要的是這個,這是那個,市政府徵收的土地,寬度十五米,他本來是要做公路,但是因為環評有意見,後來環評有意見,就沒有做公路,那之後他們就用那個,類似自然工法來做,所以我們這邊,有跟他們開會,就是選它的名稱,所以叫自然野徑步道)
(工班班長 巫馬斯‧索克魯曼 布農族
Liskadaas kuzkuzaun tu bunun 巫馬斯.索克魯曼 Bunun
我是 巫馬斯‧索克魯曼 ,布農族的,我在這裡做大概六到七年了,原則上我們很多,現在做步道都是以,就是以,儘量不要有太多那個,加添很多那種,現代的東西,就是以自然工法為主)
(步道師 伍玉龍 布農族
Masa'iu kadadaan tu bunun 伍玉龍 bunun
我們有時候做這個步道,剛開始因為你做這個步道,在山坡地一定有開挖嘛,有開挖,那有開挖的話,一定會有破壞,剛開始是覺得有一點難過的,因為就是就開挖嘛,會有一些地表裸露,但是已經做了兩個月三個月,到第十一個月之後,它的那個植被就復原之後,比如說有一次驗收,驗收的時候我想說,我們要驗收什麼都看不到,我覺得那個工法,跟自然工法是比較成功的)
[工班班長 巫馬斯‧索克魯曼 布農族
Liskadaas kuzkuzaun tu bunun 巫馬斯‧索克魯曼 Bunun
老闆喔,老闆是比較嚴格啦,他比較嚴格但是,嚴格有它的好處啦,我們就做得會比較細膩一點,我們老闆一般都是,都是以那個設計圖為主,然後他就是一般,就是要求我們,就是以設計圖為主,然後就是做的,當然是按著圖那邊做,應該是可以啦)
(步道師 伍玉龍 布農族
Masa'iu kadadaan tu bunun 伍玉龍 bunun
做為一個負責人,當然對所有的事情,當然是要嚴格,像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危險性,但是,還是要嚴格,因為我們今天做這個,你如果說這個地方的那個,標準放鬆的時候,我們又去作棧橋,這個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硬了以後它就會剛好這樣,這邊高一點,如果說要做的話,我們都會做那個樣板,台語叫做模板,我們這個高層抓,平均抓十六公分高,然後往裡面,深度深切是三十八,所以這邊全部都這樣子做的話,他的那個走起路來,的那個階梯是滿舒服的,當初這個榮譽步道師的評選,其實實際上我是覺得是說,它可以在戶外做一個步道,然後用那個,自然工法或者是手做步道的方式,這樣子做,那當然它的門檻比較嚴格就是說,你做的東西 產品在哪裡,然後它的意義也在哪裡,那我們做這邊的部分的話,我是帶領我們,信義鄉布農族的一些,族人來從事這個工作,然後再配合一些,以前老人家所用的那一些工法,儘量不要用外來的材料,全部都是就地取材,所以最大的材料,要嘛就是石頭,要嘛就是木頭,是這樣子的)
(工班班長 巫馬斯‧索克魯曼 布農族
Liskadaas kuzkuzaun tu bunun 巫馬斯‧索克魯曼 Bunun
像一般如果有鋪水泥的話,它就變成,搞不好那個水會,沖刷那個路面,然後整個都破壞掉,但是你用自然工法的話,它比較 比較不會說,破壞得很嚴重這樣子,而且也不會說,破壞那種大自然,它壞掉了也變成大自然的東西,那一般水泥的話,它就沒辦法,沒辦法那個消化掉,對大自然會那種負擔)
(步道師 伍玉龍 布農族
Masa'iu kadadaan tu bunun 伍玉龍 bunun
其實這個手做步道,或自然工法,因為我們也有從,登山的生態裡面,生態體系裡面出生的嘛,所以我覺得這個也是,可以作為環境的一個教育,我們要怎麼樣對待這個步道,我們要怎麼樣對待這個環境,我們這個應該是要,普及化的就是教,教我們這些小孩子,你因為你,臺灣就這麼一個,這麼一個,那 我們不要過度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