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qi ini na kuxi mlukus lukus bale saya we dmoyi tminun
您可以想像嗎?小時候排斥穿族服的人,長大後卻成為做族服及織品的編織工藝師,甚至還得過國際大獎,讓世界看見原住民族的織文,她就是賽德克族的何珍襄,在她的記憶中,竟然沒有看過部落長輩織布,那她是如何走上織布這條路呢?又如何在現今沒有織布的部落裡推廣織布文化呢?我們帶您一起來了解。
(織布工藝師 Away Silun 何珍襄 賽德克族
Seediq mkela tminun
Away Silun(何珍襄) Seediq
我們表演的衣服,我們講的山地服,都是紅色的,為什麼只有我們的是綠色的,這是我姊姊,因為我死也不穿。
當時童年的生活,就環境經濟不是那麼寬裕,我媽媽就想說剛好家裡就有這塊布,然後就把它裁成我們的山地衣服,也沒有想到你看就是對族服這麼排斥的人,竟然會走到這個織布領域。)
賽德克族的何珍襄,拿出小時候的照片,回想起曾經排斥穿族服的她,如今卻成為編織工藝師,更讓人驚訝的是,在她成長過程中,也沒看過部落長輩織布。
(織布工藝師 Away Silun 何珍襄 賽德克族
Seediq mkela tminun
Away Silun(何珍襄) Seediq
我在部落真的是沒有看到老人家在織布,但是做為一個原住民,尤其是泛泰雅的,我覺得是賽德克、泰雅跟太魯閣,尤其這個織布,它好像是我們的基因一樣,你在部落看不到,可是你從老人家的那種談話,或者是從故事書這樣子知道,我們是有這個織布文化的。)
我每一次在,我要織一個新的作品的時候,就是會把環境整理一下。
何珍襄在織布前都會整理周邊環境,她說這個動作就好像把自己的心靜下來,調整到重新開始。
專注的眼神、手腳並用,何珍襄透過織具把腦海中的圖文呈現出來,而她與織布的連結,不像大多數人,都從部落開始,12年前她在台中市上了第一堂織布課,學了兩年,何珍襄以這條原住民織紋的相機帶,入選編織工藝獎,給她很大信心。
(織布工藝師 Away Silun 何珍襄 賽德克族
Seediq mkela tminun
Away Silun(何珍襄) Seediq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獎項,我覺得對一個,我覺得剛開始接觸尤其是原住民工藝自己傳統工藝,那個鼓勵非常地大,然後也開始去思考,我好像真的是可以嘗試去走看看。)
這次得獎讓何珍襄更堅定走上織布這條路,5年後更把原住民族的織紋轉化成時尚元素登上國際舞台,就是以這套多重菱形紋變化的背心洋裝及相關藍染配件,獲得《韓國工藝設計文化振興院長獎》,何珍襄喜歡把傳統圖文,嘗試在不同色系織布上,每件織品的顏色組合及變化都讓人驚艷,也受到外國人喜愛。
(織布工藝師 Away Silun 何珍襄 賽德克族
Seediq mkela tminun
Away Silun(何珍襄) Seediq
這個有一條賣到歐洲去,這個領帶這種色系我特別給它命名叫做玫瑰灰燼的顏色,這個是薯榔,你很難想像薯榔有這麼多的色階。)
其實織布,我會覺得它也像在作畫一樣,它是可以流動型的,你看它不用一成不變,重頭到尾都是眼睛,它可以這樣子,我們加了一點山形紋進去,然後再去做一些組合變化,不同的菱形紋出來,所以這一塊布,這一塊圍巾其實它就非常的豐富,我們看過去是,整個都是紅色的,可是你細看它裡面其實是有細節的。
何珍襄十幾年的織布經驗,作品開始受到關注,但為了讓自己的織布創作更貼近大自然,五年前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南投仁愛鄉松林部落創立工作坊。
(織布工藝師 Away Silun 何珍襄 賽德克族
Seediq mkela tminun
Away Silun(何珍襄) Seediq
其實也沒有刻意說要做這樣子的一個規劃,是順意著這個地形跟環境。)
來部落成立工作室,他只是想說,我只是想要找一個清幽的地方,然後就是來專心的創作, 就是把自己想像得很愜意,可是回到部落之後就,有些機緣是讓你覺得,好像這麼做也可以的,我也沒有,當然我也沒有排斥,就是有很多在為社區努力的一些朋友,一些部落的人說,我們或許可以這麼做,那當然我也投入了,試著去做看看,那當然做社區的事情,你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了
這個是已經開始做一些轉化的商品,它不單單只有織布,您可以看到這些裁縫的部分,就是由他們三個的成績,還有水壺帶,現在都重視環保,所以您會發現其實我們設計的是非常符合我們現代人的需求,不是原住民的需求,是整個現代人的需求。
萬大流域它不限族群,只要是我們這個區域性的,你對梭織你對這個文化有興趣都可以加入這個團體。
有部落婦女從對織布好奇到有興趣學習,何珍襄回到部落五年多,開始有《萬大流域織女》品牌化的想法,讓織品打進主流市場,而培養的織女都在沿著萬大溪下游的親愛、松林、萬豐部落,雖然都是不同族群,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及漢人,但大家都因喜愛織布,聚在一起。
(學員 沈佩玲 賽德克族
Msluhe tminun
沈佩玲 Seediq
那時候上課,就大家一起在教室織布,一起學習像很快樂,又可以聊八卦。)
(學員 蘇淑貞
Msluhe tminun
蘇淑貞
一開始的時候是毛線,我是看到部落的婦女都是毛線,然後珍襄老師回來之後就織布了,而且住在山上,多少認識一下山上的文化。)
(學員 林佩樺 泰雅族
Msluhe tminun
林佩樺 Atayal
其實我們是有(織布),可是都是悶著,就是自己在家,沒有開放,沒有像老師這樣開放,自從老師來了,大家,沒想到你也(會),都很厲害。)
(學員 林佩樺 布農族
Msluhe tminun
廖若妤 Bunun
有時候是老師,假設是她加給我們的,就是老師那個圖案她用好,但是她會叫我們自己選顏色,看妳以後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顏色,所以她會自己叫我們挑那個顏色。
我會希望往後不是我再推你們,你們自己要主動一點,可是將來其實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其實我們之外,如果有年輕人他願意加入我們這邊,其實也可以透過年輕人來協助我們。)
何珍襄認為,她只是培力與陪伴角色,教技藝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她們學習如何把織品成為部落產業也要帶動經濟,而在織布轉化的過程中,不能失去傳統,所以何珍襄透過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推廣苧麻復育已經四年,每年增加種植面積,讓族人重視傳統產業, 也恢復剝麻、取纖的傳統技能,讓當地部落再現傳統文化特色。
(部落耆老 Ibuy 沈素雲 賽德克族
rudan alang
Ibuy(沈素雲) Seediq
SB我媽媽教我的,媽媽沒有教我的話,我現在不會。)
(織布工藝師 Away Silun 何珍襄 賽德克族
Seediq mkela tminun
Away Silun(何珍襄) Seediq
SB我慢慢明確知道我自己的定位在哪裡,我就是要做轉化的,我覺得文化的傳承,它必須是要有一個痛苦的一個轉化,但是我們要走的是,我們的文化要往前滾動,我們不可能一成不變活在一百年前的賽德克族,我們也不可能活在日劇時代的賽德克族,我們一定要創造出更好的衣服來,是大家有共識的,譬如說我們族群的衣服,它有族群的元素,但是又符合當代,大家又喜歡,這個是我覺得這是將來我們要去發展的。)
何珍襄回到山裡的部落,找回一條與傳統連結的織徑,並透過織品轉化,用她的方式,把織布文化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