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記者
Iku Lo'oh(張治平)/江明仁 宜蘭五結/花蓮豐濱

"kebalan的流流之心" 記錄後裔尋回噶瑪蘭之路

流流社位於現今的宜蘭縣五結鄉,是噶瑪蘭族人世代居住的部落,也是族人的舊稱。在宜蘭的利澤簡社區學校和宜蘭大學合作一部紀錄片,以流流社後裔為主角,因為文化斷層進行世代摸索,到訪花蓮新社部落,要尋找一條回到噶瑪蘭的路。

(kebalan的流流之心主角 林詠哲 噶瑪蘭族:
希望你們以後有人再提起,你們可以知道,曾經有噶瑪蘭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

直到高二才得知噶瑪蘭身分的林詠哲,闡述著自身母體文化的流失,林詠哲在參與宜蘭利澤簡地區的社區學校時,老師偶然得知林詠哲的噶瑪蘭身分,因此在社區學校老師的陪伴下,到訪新社噶瑪蘭部落,開啟尋找身分的紀錄片《kebalan的流流之心》。

(kebalan的流流之心 導演 陳儀諠:
因為我們不是族人,但是我們很想要知道說,當地的年輕人是怎樣去看待自己的族群文化,因為剛好有紀錄片的媒介,所以我們就透過紀錄片去帶學生去探索他們的環境,從中希望說他們可以更了解他們自已的文化是什麼。)

(你們祈福時候
會倒酒到你們杯子裡面,告訴祂們你們來了。)

片中還有另一名主角陳恩典,同為流流社的噶瑪蘭族人,一同到訪花蓮豐濱新社部落,在當地族人的帶領下,深入了解噶瑪蘭的歷史及移居過程,親身體驗香蕉絲的製作,重新與母體文化作連結。此外,紀錄片的放映地點,特地選在流流社風味餐廳,用視覺和味覺串聯起花蓮及宜蘭的噶瑪蘭族人。

(kebalan的流流之心主辦人 黃兵善:
噶瑪蘭族人很會利用周遭的食材,他們去採集去補獵,這個美食我們很希望可以結合我們紀錄片,裡面的文化的概念,希望可以一起推廣給民眾,讓大家更認識噶瑪蘭的文化。)

(kebalan的流流之心主角 陳恩典 噶瑪蘭族:
流流社是我的外婆家,這也是我6年級畢業前每天都會來的地方,我知道我是噶瑪蘭人之後,每年的夏天,我都會拉著我爸媽去採大葉山欖。)

流流社是宜蘭噶瑪蘭族人,世代居住的部落,自1987年開始,移居花東的族人,也開始回到宜蘭尋根,流流社因此成為正名運動的重要基地,在2002年時噶瑪蘭族正式正名為台灣第11族,但流流社的噶瑪蘭族人未取得原住民身分,如今流流社的噶瑪蘭族人,還在尋找一條回到噶瑪蘭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