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語言政策中,將在五年砸6億8千萬元,推動原住民族語言人才拔尖計畫"做為師資培育策略。而我們採訪了三位族語能力不錯的青年,談談成為"族語老師"的想法。就有青年提到,族語老師是一個需要"功力深厚"的神聖職業,也是讓不少青年卻步。
原民會將推動的族語師培策略,顯見國內對族語人才的需求。不過"人才"從何而來,恐怕是政策起步重點。而部分青年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成為"族語老師",仍抱持疑慮。
(青年 tjaiwan‧parilaw 排灣族:
這樣子的語言學結構,它 不一定是很直觀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在從事族語教學,可能會有一些這樣子的,好像是隔了一個紗 )
要成為族語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讓不少青年卻步。tjaiwan提到,現在學習族語就像以"外語"形式學習。掌握精髓仍需不斷地與長輩接觸,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挑戰更為嚴峻。
(青年 Buya Watan 泰雅族:
這個族語的功力,差十歲就差一截,就是我80歲的爺爺,跟他的孩子60歲,或跟他的侄兒70歲就差很多了)
青年Buya從周遭同輩觀察,長輩凋零,青年精進族語能力,環境可說是相當有限,更與自己想像中的"族語老師",有著遠遠落差的語言能力。當然也有不少像Amuy有著明確目標的青年,族語教學不在生涯規劃中。難道族語人才培育就要就此打住嗎?想從事織布設計的Amuy,給了不同看法。
(青年 Amuy Yayaw 泰雅族:
你織布這塊就會有一些像是,可能我們織布材料工具,就會有那樣的單字,像我們自己就會比較了解,這個工具的名稱,或者是說在製作的過程,可能我們要怎麼樣去跟長輩溝通 )
處處充滿挑戰的族語學習環境,也並非束手無策。此外,tjaiwan也提到,透過網路媒體激發討論,也是現在青年營造族語環境的重要管道。
(青年 tjaiwan‧parilaw 排灣族:
我們就用排灣語來書寫,用排灣語來解釋,大家對族語有另外一個管道,去看見排灣語 )
青年力量營造族語環境,這股力量如何延續,提升青年對族語學習的自信?恐怕是未來師資政策的重要起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