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台北時裝秀,邀請五位原住民族的織布國寶工藝師與設計師合作,其中賽德克族的人間國寶張鳳英,挑戰用多種複雜的傳統技法,創作新的織紋,這個技術都來自於她的外婆,雖然外婆已過世,但張鳳英感恩外婆的心,化為實際行動,她是如何讓更多人認識賽德克族的織布文化呢?帶您一塊來看看。
每件時裝都搭配傳統織紋,讓原住民族的織布文化,出現在流行時尚尖端,她們做到了。
2022台北時裝週開幕秀,邀請原住民族的織布國寶工藝師,與時尚設計師跨界合作,每位國寶師,製作2套傳統服飾,再讓設計師根據老師們提供的素材,再做出8套新的時裝。
賽德克族的傳統織布,用色比較低調,只有紅 黑及米白色,所以國寶工藝師張鳳英,在兩套傳統服飾中,用多種複雜的傳統技法,重新創作出新織紋,也加入大自然的綠藍色,增加顏色鮮明度。
(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namasan pautez tua sitjara semeqetj ta sitjenuna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因為我們的圖騰有受限,所以這一次服裝週的圖騰,大部分都是我重新設計的圖騰,給設計師去發揮,然後像我身上所穿著的,或者是這一次兩套傳統服飾,也都是我重新設計的這個服飾)
文化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從98年至今(2022年),文化部已經登錄,29位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也被稱為人間國寶,而賽德克族的張鳳英,在110年獲得人間國寶之後,傳承織布文化的課程從不間斷,從校園到原鄉 拓展到都會區,都可看見她的身影。
張鳳英的傳習課程有3位藝生,其中一位是自己的表妹謝淑惠,兩人原本失聯好幾十年,3年前因為織布,再次拉近彼此關係。
(藝生 Seta Bakan 謝淑惠 賽德克族 :
kicaquaquan tua tjemnun Seta Bakan(謝淑惠) Seediq
在部落的話我弄那個工作室,大概7年了,但是也是以織布為主,其實我的初衷只是要設立一個平台,讓部落的人因文化產業,然後能夠在地就業培養人才這樣,我主要的目的是在這裡,沒有想到我姊把我拉過來學織布,所以我就很認份的,開始認真學織布,張鳳英的藝生中,還有非原住民身分的段品淇,一開始只是想學習第二專長,但後來發現這項珍貴的,織布技藝正在消失,她認為不僅要保存還要傳承下去,一投入學習就將近十年)
(藝生 段品淇:
kicaquaquan tua tjemnun 段品淇
你來織布之後會發現,這是一個全身你的手跟腦,還有你的眼睛要,很協調的一件事情,但老師你看她在做,不管怎麼做都非常優雅,就是你不會覺得,她在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對她來說就是很優雅很輕鬆,然後那個畫面就是會很美好)
(藝生 段品淇:
kicaquaquan tua tjemnun 段品淇
一個漢人妳有什麼,人家會疑問說,妳有什麼資格來做傳習這樣子,那就是我自己也很就是想了很久,老師就說其實我們不用想那麼多,我們不用想說,因為老師也不是代表所有的人 ,不是整個族群,那我只要做好,老師教給我的事情就可以了,就是我只要好好地,把老師給我的東西學好,然後傳承下來告訴別人,這樣就夠了)
張鳳英手中不同的棒子,將密密麻麻的線材交錯成紋樣,賽德克族的傳統織布有六種技法,包含平織 斜紋織 菱形織 浮織,緯挑及經挑,其中難度最高的經挑技法,步驟繁瑣複雜又多變化,所以很少人會這項技法,由於張鳳英對於織布原理,領悟力很高,快上手,甚至在2012年與母親成為,經挑技法的保存者。
(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namasan pautez tua sitjara semeqetj ta sitjenuna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那一般的傳統織布,都是以顯緯來呈現它的圖紋,那我們這個經挑技法,就是把緯線全部包覆在這個,經線裡面,呈現經線的立體圖紋,其實我們這個經挑技法,它涵蓋了所有我們,所有的技法裡面的圖紋,例如我們最愛的最常織的菱形,這裡就有好幾個菱形,例如這個也是菱形,這個也是菱形,這個也是菱形,這個一個菱形裡面有9個小菱形,那這個大菱形,這個中菱形 這個小菱形,那菱形代表我們說代表祖靈的眼睛,它就是在呵護我們子子孫孫,然後這個線條的部分,這裡有很多線條的部分,我們所謂的彩虹橋,那我們織女,我們賽德克的織女,就是說要會織布,我才能成為真正的女人,那真正的女人時候,才能夠通過彩虹橋,去跟我們祖靈團聚,你看它這塊布上,Puniri經挑技法上,它也有斜紋 山形 波浪,它全部都涵蓋,就是代表著我們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大自然遷徙之路,彎彎曲曲的有山路)
織布與賽德克族的傳統社會,有密切關係,代表是文化傳承更是歷史的延續,織布上的紋路也展現出祖訓精神,張鳳英始終沒有忘記,外婆傳承給她的織布技藝,她拿起當初的筆記,回憶起那段時光。
(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namasan pautez tua sitjara semeqetj ta sitjenuna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因為沒有帶筆記,就只好用日曆,阿嬤撕下來的日曆紙,做那個草稿)
每一頁筆記將外婆80年來的,織布經驗記錄下來,921地震過後,張鳳英更常回到,南投仁愛鄉的中原部落陪伴外婆,同時也跟她學習織布。
(重要傳統工保存者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namasan pautez tua sitjara semeqetj ta sitjenuna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這裡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生長的地方,我記得小時候阿嬤都帶我到,上面那邊洗溫泉,因為那邊有最純的溫泉,這裡是阿嬤種苧麻的地方,從小我就看阿嬤種苧麻 剝麻,製作麻線 染織布這樣)
(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namasan pautez tua sitjara semeqetj ta sitjenuna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小的時候就常常看她在這裡織布,但是偶爾但那是晚上,那白天的時候因為外面亮,她就會在外面織布 ,因為小時候跟阿嬤相處久了,有感情 很有默契,當阿嬤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大概會知道 我就會遞給阿嬤)
(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namasan pautez tua sitjara semeqetj ta sitjenuna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很期待就是把這個阿嬤的故居,成為一個阿嬤的,張玉英Seta Iwan的紀念館,那雖然地方小但是我覺得認真規劃,還是可以把它成立的非常完美,那外面就可以當作是製作麻線,教學體驗的場域,然後在旁邊再種一些苧麻,然後這個下面,路下面那裡還有一塊地,也可以種一些染色的植物,那希望這裡以後能夠成為,賽德克傳統織布傳承的場域)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王瀞苡:
huku hakasi nua 文資維護 na 雲科大 王瀞苡
我覺得鳳英老師的想法很棒,因為其實像在國外像在韓國,就是韓國它一定會有一個藝師,尤其是人間國寶他一定有一個館,一個紀念館這樣子,那因為鳳英老師她一直很感念阿嬤,就是她阿嬤就是傳承給她的,這一門非常精巧的技藝,所以如果能夠給阿嬤這樣的一個,包括老師過去成長背景裡面,所經歷的這一些文化技藝,還有文化空間,能夠把她富含在這個紀念館裡面)
張鳳英感恩外婆的心化為行動,走在傳承織布這條路,不過這條路不好走,還好長期以來,都有這位重要的推手,無私全心支持她。
(張鳳英先生 曹立法 VS 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cekelj ni 張鳳英 曹立法 v.s. namasan pautez tua sitjara semeqetj ta sitjenuna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有很多我不足的地方,就要他多擔待這樣,譬如說寫寫計畫 傳習要寫計畫,申請經費 然後再來上課,要有教室日誌要有紀錄,教務處不是管這個的,所以這個我比較內涵,該拍照片的 該錄影的,檔案都要存下來)
張鳳英的先生曾經擔任教職,5年前退休後全心支持她職布,也在110年推出,張鳳英藝師家族織布技藝,與生活記憶的專書,夫妻兩人同心協力,把傳統織布工藝大力推廣。
(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namasan pautez tua sitjara semeqetj ta sitjenuna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因為織布是阿嬤的東西,所以我現在織布,就好像阿嬤都在我的旁邊,有時候當妳,情緒比較不穩定的時候,或者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妳就會想到阿嬤好像,在旁邊跟妳說加油,妳一定要加油 妳一定會的)
張鳳英認為,成為人間國寶是一種責任,這是祖靈給予她的使命,接下外婆織布的傳承棒子,讓更多人認識賽德克族傳統織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