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帶大家來認識一間民族教育學校,2009年莫拉克風災前,是位在那瑪夏的民族國小,風災讓他們先寄讀在旗山古蹟校舍2年半後,來到杉林區的民族大愛國小,再度更名為巴楠花部落小學,並在106學年度正式轉型為「bunun;多族」的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更在108學年度改制為高雄市立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學校透過文化的經驗結合科技的知識,讓孩子從內在出發向世界接軌。
平時課堂上學的是文化英語,全英語的方式教學,對師生都是挑戰,但老師教學有一套 。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文化英語老師 Nicole:
Masnanavas malis-Amulika tu bunun Nicole
我覺得在時間軸上是一個最好去闡述一個情境的教學方式。所以像布農族裡面有板曆,所以當我們用板曆來做每天的記載的時候,我很快可以拉到第一天,第二天這樣子的敘述的概念,那從時間軸裡面,他可以很清楚看到這件事發生在現在,然後發生在過去,發生在未來,其實我們是以祖先的經驗,然後我們去看他的經驗,再回顧我們現在目前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孩子發現的問題,再來是接軌與國際的議題,以後再到未來去。孩子產出未來的觀念,所以其實就像我們的居住地一樣,我們要在新的新居地跟舊部落裡面,新故鄉舊部落裡面做一個來回的辯證,所以時間軸其實是一個最好讓孩子去理解。
族語學習也是沉浸式,老師帶著學生們拜訪耆老,嘗試用族語提問。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教師 Mulas Ismahasan 布農族:
Masnanava tu bunun Mulas Ismahasan Bunun
我們就是發現我們自己的語言快要消失了,所以如果語言消失,我覺得我們的文化會消失,所以我們學校就是因為發現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想說要在課程裡面。不只是只有文化,一定要更重視族語的部分。所以我們是朝向在教學的時候。是沉浸式的族語,讓孩子能夠從文化的環境裡面,讓他去認知到說,原來我們的語言它不單單只是用來,只是溝通的工具,它蘊含著很多祖先的知識。)
坐在電腦桌前,是學生自己設計的遊戲。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培養孩子有三語的表達能力,包括英語、族語還有APCS程式設計語言。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影像紀錄教師 孫綿女其
Masnanavas mapacidanum tu bunun 孫綿娸
在這三語的培育方面的小孩子呢,以後呢,會具備了程式設計。以及程式設計的證照,像軟體應用證照,它可以去推甄科技大學,那APCS(程式設計)這個證照可以推甄那個國立的大學的資工資管系。然後還有影像創作的能力,他們可以去拍微電影,那自媒體經營的能力,他們可以將他們的創作在現在流行的社群媒體上面去做推廣,並且能夠為自己的作品發聲,為自己的文化認同做發聲。)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是一所莫拉克風災後異地重建的學校,前身是高雄那瑪夏民族國小,災後在旗山古蹟校舍寄讀2年半後,來到高雄杉林區的民族大愛國小,因著瓦礫堆間的巴楠花這股重生的力量,再度更名為巴楠花部落小學,並在106學年度正式轉型成「Bunun;多族」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更在108年學年度改制為高雄市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實踐12年一貫的目標理念。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校長 Alang(張新榮) 布農族:
kuciusinsi Alang(張新榮) Bunun
為了孩子的長期的發展,我們在110年11月29號重新修正實驗高中計畫。目前正等待實驗教育委員會的審查,希望能夠得到肯定完成有關於巴楠花,跨世代,跨族群的人才培育的實驗學校。那經過這6年的實驗經驗,從105年到110年,這中間的經驗當中。在第一波的任務,我們也完成了有關於文化意識的涵養,讓孩子們。布農族跟多族的孩子能夠有文化意識,也有一些的自信。所以,在文化的涵養過程當中,孩子們漸漸在文化的土壤長出自己內在的自信,跟面向這個世界。那我們希望在第二波的第三波的任務當中,完成科技社會的知識的學習。讓我們原住民族在比較缺乏的科技知識當中,在這個人才培育裡面,透過文化的經驗結合科技的知識。完成第二波跟第三波的科技跟美學,最終能夠達到我們期待的一個圖像。成為世界中的巴楠花,具有反思文化意識與應變社會變遷能力的五類文化,科技美學技藝的博雅人才。)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建置12年一貫特定教育理念,還包括土地科學、圖騰藝術、歌謠樂器、敘事文學。
教孩子們敬山學習,增加文化力,透過感知的經驗,轉化成文字書寫。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文化讀寫教師 黃加祺
Masnanavas mapatas tu bunun 黃加祺
就像我們去走完Kauwamuku,孩子回來,他們的形容就會說,就是Kauwamuku是一個哪裡都是路的山,也找不到路的山,所以那一個路有很多條,就像人生,就是,他們會用他們直接人生的體感,他去走完場域的體感經驗,就是回到他自己的身上,9年級的孩子他們要選擇說,我要留在巴楠花,我要出去外面學校念書,又或者是我要選擇哪一條路,就是其實哪裡都是路,但是哪一條才是他要走的路,就像他在Kauwamuku上,那麼多條路他要走哪一條,所以這才是文化讀寫它會跟人生命在一起的地方,因為它真的可以讓你去寫你的生命。 )
孩子們透過歌謠,唱出生活中的故事,更透過錄音製作的過程,把當下的感動保留下來。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歌謠樂器教師 陳歆蕎
Masnanavas ispatu'ia tu bunun 陳歆蕎
在一個歌謠樂器這門課裡面,其實我們就是希望孩子能夠說生活中的故事。因為在古謠裡面,其實長輩們就是在講他們生活中的故事,我們希望孩子在這門課裡面可以把他們的生活看見,還有在課程裡面的學習,包含他們出去外面踏查的過程可以寫出來,例如,我們在八年級的時候,我們有回到東谷沙飛去。我們就一樣回來的時候圍在一起,我們就各自說說笑笑,然後把我們的生活,這踏查的過程中的發現,然後還有趣事等見聞,然後把它集合起來,那就會變成我們的歌詞。那當然,這一些創作的部分,它其實音樂就是只會發生在當下的那個時候,所以我們就是希望能夠透過有系統的方法,這些音樂可以留下來,所以我們最後就有用錄音的方式,然後把這個整個作品呈現出來。)
畫出鮮豔的色彩,展現設計的能力以及美學力。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圖騰藝術教師 李恒
Masnanavas kakaus cuka tu bunun 李恒
我希望在我們學校,我們是可以讓他們從文化出發,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文化,然後從他們的文化裡面去創作出他們,屬於他們個人的一個,有點像個人的創作特色,然後去把它應用在生活上面,那不管是。他可能要往科技藝術發展,或者是往工藝藝術發展,或者是設計藝術。或者是純藝術創作他們都可以我覺得文化是最重要的一點啊,就是因為現在大家都在講,越在地越國際,所以他們找到他們自己的生命符碼以後,去創作那個東西會是會感動人的,然後是可以有未來性的發展,是比較長遠的。)
拿著鋤頭整地,將對土地的學習經驗轉為實驗室產業。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教師 陳品澄
Masnanava tu bunun 陳品澄
土地科學就拿焚墾這一塊來講好了,我們如果真的只有在土地上去做焚墾這件事情,跟長輩對談,我們可能就只會知道說燃燒這個物件好像會讓這個土地變得土質比較好。可是呢,當我們進入到學科知識之後,我們會做的事情是,我們真的要去強調那個數據跟學科經驗,把土質真的拿來做分離,分解沉澱,然後去檢驗裡面的鈉離子,鉀離子,其實這個知識就是所謂的一般的科學知識 ,這個數據就是真的完全大學端在做研究的時候所強調的真實數據。其實科學講的是非常的專業性的數據,我們的文化其實有時候講情感。講理性,我們需要把情感面的東西有故事,理性的東西是專業性的扣在一起。那這樣子才是真的在這個原民文化裡面的科學傳承。)
再難的數學也能和生活結合,變得很簡單。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生活數學教師 林航宇
Masnanavas is'sisipul tu bunun 林航宇
我們會在生活當中,或者是文化的實際操作。讓他們建立這個經歷,有了這個經歷,他們學習相關課程相關概念的時候。會比較清楚這個概念,它到底是怎麼來的,或者我能使用在哪裡。那以例子為來說,我們在立柱的過程當中,因為在立柱的過程,我們需要蓋很多垂直的東西,那在立柱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開始去測量直角在哪裡,那剛好可以連接到。比如說畢氏定理的一些計算上,當我發現他的邊長跟他的斜邊可以推出直角的時候。我就可以應用在這個這個立柱的過程當中。)
讓孩子們從國小的課程教學及社群團隊中培養自己的喜好,在國中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進而深入研究與製作小論文,。學校更期盼未來能銜接高中部,讓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能有更大突破。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王雅萍
Daikaku tu masnanava 王雅萍
高中其實是台灣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最難突破的部分,目前在各個學校大部分只有藝能班,實驗班,或是單一的實驗班,我覺得巴楠花模式,是台灣實驗教育裡面,原住民很重要的一個版本,所以非常期待這個學校,可以代表台灣的原住民突破。那我覺得如果讓那個巴楠花的學生既傳統又現代,然後他們本身在藝術領域上面有很大的突破,那我覺得基本上從國外研究案例裡面,大家比較重視像印度,或是其他的國家,其實就是AI就是在那個科技裡面它很需要藝術設計的人才,那還有就是說他兩個的,就是結合度其實是滿有可看性的,譬如說未來可能是走媒體動畫,這基本是程式設計,但是他在很多的美感設計裡面可以走動畫或者是新媒體,或者是其他的表現上面,所以我覺得把科技跟那個現代結合是很重要的。)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校長 Alang 布農族:
kuciusinsi Alang(張新榮) Bunun
那在高中的課程的規劃當中學科的知識。依據實驗教育的鬆綁的規範,我們在高一高二就把國英數自社。就能夠做系統性的學習完成,那這個學習部分也是雙重性的練習。他具有日常實用的經驗,跟學科的抽象知識共同練習,讓孩子更能夠學用合一是延續著國小國中到高中的一個概念這樣完成,那另外一類的話,就是能夠透過五類的技藝。就是還是維繫在土地科學、三語證照、圖騰藝術、歌謠樂器跟敘事文學能夠在高一到高三能夠持續的練習,而且這個練習是跟產業的整合,而且是跨科的知識的整合。他更是探究時,就探究時做的專題,他從高一到高二練完這五類練習之後,他高三會選擇一項作為他畢業的專題,所以他高三就完整化他所有找到這五科當中哪一類哪一個科目。就是哪一個的技藝成為他重要的畢業專題,所以這樣的成熟度完成之後,到了大學,他就知道他選了哪一個科系。)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打破教育既定框架,期盼高中部的成立能讓孩子的技藝更加成熟發展,銜接大學特殊選才,未來能回到巴楠花傳承理念的教師種子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