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
記者
Kimliyan(陸萱) / Tjivuluwan Rayan(孫政賢) 新北市

海山煤礦災變40年 用攝影展述說礦工故事

一般談到礦工,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男性臉孔,不過在朱健炫的煤礦攝影展中,也看到了不少女性的身影,對此學者表示,早在日據時期女性也是礦區中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之一,直到工業化後勞力市場才出現變動,女性也逐漸退出礦區。而明年就是海山煤礦災變的40週年,朱健炫表示希望透過跨領域的展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黑臉英雄。

(攝影師 朱健炫:
misasingay 朱健炫
他(礦工)告訴我一件事情就是說
,朱老師你今天找到我
,是算你非常幸運
,我說怎麼一回事
,他說海山(礦坑)爆炸
,那一天我在坑內)

站在作品前,眼神專注回憶拍攝當時與礦工的對話,他是朱健炫記錄下50到60年代,基層礦工堅韌且辛勤的工作點滴。不過一談到礦工,腦海中浮現的通常都是男性,然而在攝影作品中,也看到了不少女性的的身影,對此學者表示,從日據時期開始,女性也是礦區中的勞動力之一。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戴伯芬:
ciyawso 戴伯芬
第一個女性的工資比較便宜,相較於男性來說,所以日治時期有許多,女性的礦工就跟著先生,一起下坑去工作,第二個就是其實從日本的時候,就有一個職業叫炭礦婦,就是指在礦坑裡面工作的女性)

在過去挖礦的工作不分男女,但隨著礦坑工作環境愈來愈艱苦,再加上1960年代工業化,工業區慢慢興起,許多勞工轉移到工廠工作,女性也就漸漸從礦坑中退場,而這樣也造成礦區缺工問題,到了1970年代招募礦工的觸角,延伸到了花東地區的原鄉聚落。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戴伯芬:
ciyawso 戴伯芬
所以等於是礦坑提供原住民,在台北都會區落腳的地方,然後原住民的礦工慢慢取代,漢人礦工成為挖礦的主力,我覺得在勞動市場上,有一個比較明顯這樣的變化)

相片中的每一張臉,都蒙上了礦坑中的黑色煤屑,透過鏡頭記錄下在礦區工作的日常與辛勞,而明年將是海山煤礦災變的40週年,攝影師朱健炫也說到,希望透過跨領域的展覽,將這些黑臉英雄的照片,更廣為流傳,也談到煤礦遺址、人文、歷史要如何跟著城鄉發展一起推動,都將是現在和未來值得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