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活動時間即日起至8月27日,活動地點在台三線,台北及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四縣市境內台三線行經的鄉鎮,全長150公里。「藝術策展」主題《淺山行路人。賽夏族藝術家豆宜臻 hewen 用青年人的觀點,在賽夏族的百壽部落Sawi'策展了名為《回望,相約之地》的作品。一起來看看。
##》,強調跨越邊界的流動性與能動力,開展台三線不為人知的多重敘事線,共構更為立體的認識論
(藝術家 豆宜臻 hewen a ta:in tawtawazay 賽夏族
Masa'iu tu bunun 豆宜臻 hewen a ta:in tawtawazay SaySiyat
各位族語新聞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我現在人在台三線,為什麼在台三線呢,近期齁,有一個大型的藝術季活動,浪漫台三線藝術季,那hewen在的地方呢,就是在台三線 沿線,在苗栗其中一個點位,叫做獅潭的地方,那用我們賽夏語講的話就是Sawi',我這一次選擇在我們自己賽夏族的部落,kaSpalawan百壽,來這邊做一件作品,這件作品的名稱呢,就叫回望相聚之地,那相聚之地的這個意思呢,是過去我們賽夏族的tatini' 啊,祖先們,他們會在這邊相約,在這邊討論事情,協調事情的地方,所以稱這邊叫做kaSpalawan,好 那就跟著我一起去裡頭囉,其實在五年前吧,三五年前,我跟這裡是完全不熟悉的,雖然我是賽夏族,但我跟這裡完全不熟悉,那沒想到我可以在,三五年之後,我來到這裡,可以用我的方式,說故事,那而且不僅是我一個人,我可以跟族人一起,所以這個是最大的一個收穫,另外我想補充,因為今天剛好是我們部落,在舉辦祭典的時候,所以很有趣,當我的作品下面,今天剛好掛上了我們賽夏族,tallolong淨溪祭的這個活動,我突然覺得我的作品,跟這個地方的關係又更加緊密了,它不只是作品的一部分,它是,我透過這些作品,也同時可以讓族人,我們一同來去思考這個地方,那同時它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那我自己很喜歡在這個位置看,這件回望相約之地的作品,因為它拉開了一段距離,是我們跟作品的距離,你可以看到作品跟這個地景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作品跟溪流的關係,甚至是我們對面,那邊其實是算,那邊其實是客家聚落,就這個地緣關係是相當,相當多想像的,我們台三線沿線,有非常多,關於政治或是關於選舉的一些廣告內容,但是我們對地方的理解,好像非常少,又或說,這些政治看板,這些選舉看板,跟地方的關係是什麼呢,那我很直接的,我守住這個地方,我直接改變了裡面看板的內容,我希望讓這些政治的東西,或者是,過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跟選舉有關的東西,可以重新回歸到,我們的這個日常生活,我們重新回頭去看這個地方的故事,因為其實,浪漫台三線的本位是以客家主體,為本位,那我就在思考,就是我作為,客家人也作為賽夏族的這個身分,對 那所以當初想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我希望讓SaySiyat的故事,或者是,我們kaSpalawan的故事,可以在台三線上面,被記錄下來,就這麼,就僅此而已,我很開心這一次記錄了,滿多耆老口述的這些地名,那像上面其實,每一個地名都有它的故事,那我特別想分享的是,像是,當中有一個叫做跨越之地的,叫做kakaSnaehboe'an,那這個地方它其實,族語的原意就是跨越,我們要跨過去的意思,那為什麼要跨過,是因為以前這裡有一條古道,但是他走到一半的時候呢,就是水路了,那要怎麼跨過去,當時老人家的分享是說,他們會搭乘那個用麻竹做的這個竹筏,跨過這個河流你才可以到,這個西部的海岸,也就是往我們現在這個,苗栗明德還有頭屋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地方命名為kakaSnaehboe'an,就是要跨越的地方,對 就其實,我很喜歡聽老人家在講這一段故事,是因為,這個地名多了很多身體感,然後同時也讓我們可以去,感受就是說,老人家在這個,遷移古道上的一些足跡,是真的踏在這個土地上,這件作品呢,最大的一個這個主視覺看板,它,我提出了一個提問,這個提問對大眾,但同時也是對,自己,那更進一步我希望是,如果能多少族人看到,那是最好的,其實是想要,提醒大家我們在,這個地方,我們SaySiyat在這個地方的故事吧,對 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實在是太少了,實在是太少了,所以,藉由這一次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契機,要談的是這一條路上,多個族群,互動下來的故事,So'o Sekla' ay ka hini 'oemaeh,你認識這個地方嗎,那這個地方是哪裡,就是我們,kaSpalawan百壽,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很多,我們過去祖先參與的遺跡,那這些遺跡呢目前可能非常少了,已經沒辦法找到了,還留下的是什麼,就是地名,地名就是一個我們很好走過的,一個,走過,遷移過的一個證據,看板的左邊,第一個影像,是來自過去日本時期的一個,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那這個地形圖呢,上面記載的應該是我們賽夏族,最早有這個地名的紀錄,那分別是馬陵社,崩山下還有圳頭社,這三個社呢,這三個地名呢,在現在的地圖,看不見,但這個地名對我們族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我們傳統領域,是以前我們祖先住過的地方,所以我,藉由這個看板,提出這個提問,加上這些地名的記?然後引發出一些想像,現在很多當代原住民青年用藝術的手法,回憶身分,回憶族群的這個議題,我覺得這是必然的齁,為什麼必然,是因為,我們角色很特別,因為有點像是,空降回來這個部落,但是我們跟,那這個狀態顯然跟部落是,失根的,我們既不能談傳統的東西,也不能談未來的東西,我們能談的是什麼,我們現在有太多感受是,只能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吧,它可以是文學也好,它可以是音樂也好,它可以是電影也好,它可以是音樂也好,它可以是影像也好,那,它的共通點就是,把我們,心裡的感受說出來,對 雖然它可能一開始不是那麼好懂,但我覺得,創作它不像文字那麼生硬,文字很常時候會,直接讓人感到有距離感,光我們閱讀的那個門檻,很多人不是那麼好跨越的,那再來就是,還是回應到身分,我們從外面回來的這個身分,我們的立足點不夠,我們沒辦法透過,在部落的資源,或是透過,可能學者的資源等等,我們沒有這些資源可以運用,那唯有的方式就是用這種感性的,用軟性的方式去說話,所以,目前對我來說創作就是一個方法,它是一個手段,記錄我們在,記錄文化的過程,那同時也是記錄我文化學習的過程,對所以你說這個計畫會不會繼續,當然會,因為學無止境嘛,我學多少 我能做多少,就盡可能透過我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