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ita tu senangi na unem damu na bakung
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從108年開始辦理藝術創生計畫,針對花蓮豐濱的6個部落,進行文化材料的盤點與調查,也分析過往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關係,期盼透過展覽,進一步帶領大眾探討,當代藝術做為傳統知識與自然環境對話的媒介。
精美的陶器結合不同媒材所製成的工藝品,利用花蓮豐濱村特有的黏土所製成的,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辦理的《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下,針對傳統製陶工藝材料進行盤點、調查,並分析過往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關係,再讓藝術家進駐到部落,進行交流與材料實驗,讓部落的自然資源在時代的變遷下,持續發揮價值。
(花蓮豐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Canglah(吳建安) Amis
pazazasan
藝術家 老師
來做這個異材質,陶土的創作去運用,不過我們還是用非常傳統的自然的燒土的一個方式,去燒出來的一些作品,那這些都是部落的年輕人,跟著藝術家,跟著老師創作出來的作品。)
(參與藝術家 吳淑麟
qenaliman semangi
我們的介入可以讓他們更了解說,這些東西可能接著可以從事成什麼,如果要以藝術家的身分生活的話,你可能需要有什麼樣子的才能,你可能要如何去申請這些補助,如何去找到藝廊來販售來展出。)
計畫從2018年推動至今,約5個年頭,除了傳統製陶工藝外,林業署花蓮分署已在花蓮豐濱鄉的6個部落,訪談超過50位耆老、紀錄至少70種材料的運用方式,並透過出版書籍、老幼共創繪本和紀錄片等形式,做為部落文化傳承的媒介。
(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長 黃群策
Raya
下一個步驟就是深化,因為我們跟各部落大概資源都已經盤點差不多,而且跟部落也都已經很交心,也知道各部落想要知道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些,能夠真的把它落實產業化。)
展望未來,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期盼能讓部落達到區域型的產業模式,而近期也透過辦理《臍帶之地-與山生活》展覽,展出與部落傳統生態知識有關的繪本、文化材料圖誌以及文創商品等,持續以當代藝術能做為傳統知識、自然環境對話的媒介,看見部落新創產業發展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