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們有位觀眾朋友追蹤報導過,台東縣境內、為了推動國家的綠能政策,地方是動起來進行太陽能板的搭蓋,但卻也傳出、競爭使用農地的一個狀況,為了不讓良田流失、動搖到國內的農業發展,有再生能源的環保團體、是前往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強調、在主張能源轉型的這個當中、為了避免犧牲到重要的農田,所以、提醒大家也主打出、最好是以小型屋頂、做好地方發展綠能的主要攻略。
近年能源轉型不斷被提及,接近2024大選,更是炙手可熱的議題,不過在台東就有民眾反映,綠能政策,推動發展屋頂以及地面型態太陽能,不過地面型卻大面積使用農地,形成太陽能和農地爭地的情況。13號關心能源轉型的多個民間團體,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主張要減少農地爭議,讓再生能源普及,小型屋頂就成綠能發展的主戰場,但現行的再生能源法案,讓理想與實際出現落差。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 鄭泰鈞:
它預計是1000平方公尺以上,每20平方公尺增設1kW,這1000平方公尺以上,300坪的建物其實只占,全台灣建物總數的6%)
全台只有6%的建物,才能在民宅屋頂施作光電,不僅無法涵蓋到多數民眾的生活空間,更讓再生能源拒多數民眾於千里之外。環團指出,目前屋頂型再生能源發電的躉購費率,也就是根據電表度數計算後,可得到的相應報酬,最小級距是1到20瓩,再看到在300平方公尺以下,大約90坪的家戶型建物,卻佔全台約82%,而民眾住宅平均約50坪,扣除掉遮陰、雜項設施等空間,實際施作面積就更小,也意味著許多民宅屋頂,可施作光電的空間,多落在10瓩以下[,但要付出行政和人力相對高,常被一般系統廠商捨棄。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 吳心萍:
如果真的要讓大家可以,持續營運持續地回饋在社區,那一度電躉購的費率,至少要維持在6元以上,我們也希望躉購費率委員會,能夠支持公民電廠,跟微型屋頂的費率)
小市民要發電,在民眾住宅平均50坪下,光電要普及就要靠小屋頂,更要簡化申請流程,減少行政成本,讓更多民眾可以親近再生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