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第四年的人權藝術生活節,即將在12月2號展開,其中長年關注台灣原住民族人權議題的已故紀實攝影家潘小俠,他的作品也將透過此次展覽,重新梳理,而此次藝術節也將透過音樂、戲劇等不同的形式,持續探討自由與人權的重要議題。
悠揚的歌聲迴盪在國家人權博館中,為了響應12月1日的世界人權日,邁入第四年的《人權藝術生活節》,將從12月2號舉行至明年的1月14號,今年以「自由靈魂」為主題,更特別展出已故紀實攝影家潘小俠的攝影作品,包含蘭嶼記事、還我土地運動以及原民作家等影像紀錄。
(攝影展策展人 謝佩霓:
從他(潘小俠)不同的生命階段拍下的紀錄,甚至包括他的口述歷史他的訪談,當然希望這次在《人權藝術節》幫大家打個底,因為這種參與的部分會是什麼?是每一個人的共同追求。)
除了透過影像作品關注人權議題,此次藝術節也邀請排灣族音樂人巴賴,以威權時代下成長的音樂人,向歌樂前行者致意,更透過阿美族藝術家卓家安的戲劇作品,《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呈現當代原民青年的認同議題。
(人權生活藝術節策展人 閻鴻亞(鴻鴻):
她(卓家安)用一種完全沒有包袱,非常自由的方式,非常幽默諷刺的方式,來談原住民青年當代在面對的傳統,跟當代跟自我的問題,然後在表演形式上又非常有趣,因為她是一個人她兼飾很多角色,表演上面充滿趣味,但同時又在嬉笑怒罵中間,讓觀眾可以理解到當代原住民青年的處境,我覺得這是非常難的。)
(文化部政務次長 王時思:
我們需要一再地被提醒人權的重要,需要一再地被提醒,人之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以有限的肉體可以自由地活著,是因為我們都彼此相信,一個互相尊重跟講求人權的社會,才是我們終極希望追求的目標。)
透過藝術的不同形式,提醒世人自由的可貴與內涵,雖然人權博物館主要以白色恐怖作為研究跟展示的目標,但策展人閻鴻亞期盼,從擴展藝術節的幅度、向度,能持續地不同面向中,關注所有人權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