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
記者
Kacaw·Mayaw(周浩伊)/許家榮/puljaljuyan(李耀維) 立法院

廚師網賣荖葉香腸挨罰 立委:正視原民飲食文化


日前一名屏東廚師,將自己研發的荖葉u bila'ay香腸,放到網路上面販售,卻遭到檢舉罰款6萬。是因為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荖葉u bila'屬於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的原料,立委也期望能正視sapulitaen原民傳統飲食文化歷史。

但族人binawlan指出荖葉bila'是傳統作物、更是從小看老人家食用,面對這樣的罰則是感到相當無奈a hicae ku mahiniay。 

喊著多元包容的口號,這是因為日前屏東一名林姓廚師,研發製作的荖葉香腸,放到網路販售遭檢舉,違反食安法挨罰6萬,族人指出有部落文化講師,使用傳統植物進行教學及推廣、社區也有拿來從事地方創生產品,而這些都是延續傳統文化的多元途徑,但遭到檢舉是感到相當委屈。

(原住民族創意美食專技講師 谷桑·路法尼耀 排灣族:
pasubana'ay 谷桑·路法尼耀 Paiwan
老人家牙齒痛的時候 會把它剁一剁,會塞在那個痛的地方 當止痛藥(而)檳榔在食用的方面 變成它是合法的,那用在料理方面,為什麼會變成是一個不可行的)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張育銓:
cyawso 張育銓
目前全台灣有多少的餐廳,在提供荖葉的料理 大概有128家,然後家庭的料理有多少 就是,推廣之後發現大概有5百多家)

學者指出,當代食安有3種檢驗機制,包含食藥署的科學實驗方式、毒性檢測,再來是醫食同源,透過廚師料理搭配的長期測試,還有就是家中的主要料理人,透過經驗傳遞為家人的食安把關學者就認為,當代食安機制,似乎也與傳統飲食文化出現失衡狀態。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張育銓:
cyawso 張育銓
其實是一種現代的科學理念,跟傳統文化之間的衝突,研究者的角度認為,傳統跟現代不應該是衝突的,它應該是並存共好)

但針對荖葉是否符合'非傳統性食品原料,食藥署就明訂在臺灣境內沒有食用超過25年、或有食用歷史,但尚未攝取到一定經驗程度,或是只有某特定區域、或族群的消費者食用經驗,這些都屬於'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的原料但族人從小都是這樣使用荖葉,面對食藥署的定義,無奈表示無法接受。

(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 周珮如:
ciceng 周珮如
就像(澎湖)冰花它可能,就是透過問卷的方式,我們就會判定它為傳統食材,已經有飲食文化歷史的部分,我們也希望有很明確的資料)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魯凱族:
lipuiing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Rukai
我想在場的大家都不能接受,整個歷史的脈絡被忽略掉,整個族群的歷史被忽略掉,非常的離譜 光是看這個定義,每一句話 每一個字,都是去脈絡 忽略歷史的經驗)

正視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習慣,立委要求先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並要求中央地方政府能夠盡到告知與宣導,減少懲罰行為,讓現代與傳統可以共生共存。

(民進黨立法委員 陳培瑜:
lipuiing 陳培瑜
這麼硬邦邦的法規,可是業界已經走在前面了,可是食藥署站在保護國人食安,我們都認同,但是有沒有可以用先用問卷的方法,至少有些素材 有些材料可以先進行)

(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 周珮如:
ciceng 周珮如
的確目前我們署裡也在討論,以兼顧食品原料使用安全性,減少對族群文化食材發展的,限制的方向去作討論,那希望對於傳統的飲食文化,所用的一些原料 能夠更友善一些)

針對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的定義修改,食藥署也透露仍在商討當中,然而,多元族群組成的台灣社會,飲食文化百百種,但該如何認定各族群不同的食用歷史、經驗,考驗著各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