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3月1號開始,就是邵族、傳統文化上,系列農事祭儀的開端,除了辦理播種祭相關的祭祀活動外,接下來就是祈福跟祈求作物豐收的鞦韆祭,祭場上、只要鞦韆盪得越高,就表示將來的農作、會更加茁壯與豐收。
(那盪鞦韆也曾經中斷了六七十年,我們到了(921)地震以後才重新,把這樣的一個鞦韆祭的再重現。)
邵族鞦韆祭是台灣原住民族少有的祭典特色,是緊接著播種祭結束後,辦理的一項祭典,在正式盪鞦韆之前,會在毛氏除穢祭司家前,由女祭司進行正式的鞦韆祭,隨後才會進入會場開始盪鞦韆,盪得愈高就象徵著農作飽滿豐收,坐在鞦韆上的人也可以許願,同時也要說一些吉祥話來作為祈福。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巴努‧嘎巴暮暮 邵族:
播種以後到這個(農曆)三月三號,三月四號的話,要搭這個鞦韆,一直盪,最主要含意就是讓這些,稻子稻穀能夠飽滿,同時也祈求族內的人的平安。)
除了盪鞦韆之外,鞦韆本身也象徵著族人的凝聚力,因為在搭建的過程中,從取材到完成,都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手及配合,才能搭好一座12米高的鞦韆。
(部落耆老 高春貴 邵族:
那竹子長度取得大概在,15米到16米,那因為它有三角形的關係,所以總高度大概在12米到13米,是整個邵族人的一個凝聚力的象徵。)
此外鞦韆祭也有禁忌,懷孕的婦女以及服喪的族人,是不能入場參加鞦韆祭,同時未經族人許可,一般人也不能擅自進入會場盪鞦韆,不過為了要傳承文化,每屆鞦韆祭也都會邀請伊達邵國小師生前來體驗。
(伊達邵國小校長 蔡鳳琴:
每年呢我們邵族的這些祭典,都是小朋友在學習本土文化,最好的時候,那今天我們來參加鞦韆祭的部分,讓孩子體驗我們祖先的傳統,還有祖先們的智慧。)
今年的鞦韆祭為期11天,期間各氏族族人,都會輪流來到會場盪鞦韆,一直到4月23號拆鞦韆為止,一般民眾若想前來參與祭典,須先與邵族文化發展協會聯繫並取得同意後,才能進入會場。
